
25/05/11 與劉松仁共赴一場心靈之約
劉松仁心靈分享「如何喜歡現階段的自己,不強求什麼,一切隨環境隨心而行。」 適逢聖瑪加利大堂100周年,藉此機會與大家近距離接觸。
「因天主的恩寵,我成為今日的我;天主賜給我的恩寵沒有落空,我比他們眾人更勞碌;其實不是我,而是天主的恩寵偕同我。」 (格前 15:10)
天主賜給我們獨特的恩寵,你有否珍惜並努力尋找天主在你身上的旨意?
劉松仁體會到自己患病是一份恩賜,人蒙受恩賜便需要感恩,於是他深思:天主究竟希望他去做甚麼呢?慢慢發現患病後跟病人講克服困境的經歷,鼓勵了很多人,原來這是天主希望他去做的。
現誠邀閣下邀請好友一起見證劉松仁的人生故事,並透過他的分享,感受天主在你身上留下同樣愛的印記。
25/07/11[公教報]劉松仁追憶母子情 領悟無我之愛
雖然媽媽已離開塵世九年,但她慈祥的面容,仍深印在公教藝人劉松仁的腦海之中─他年輕時在加拿大退學後偷偷回港,戰戰兢兢踏入家門時,母親只是溫柔地歡迎,沒有質問半句;成為影星後把脾氣帶回家,母親默默承受,無怨無悔地關心他,「媽媽對我的愛不帶絲毫計較,讓我知道愛是『無我』的。修道人無我的愛從天主而來,而在俗者透過親情去經歷無我的愛。」
劉松仁於本年母親節在其領洗的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禮堂主持分享會,憶述亡母的愛如何令他領悟孝與順。這次活動數百個座位全滿,成為堂區建堂100周年的其中一項重點福傳活動。
劉氏為曾服務聖瑪加利大堂的恩保德神父(2023年安息)製作史詩式音樂劇《利瑪竇》後, 愈加積極為教會福傳,他與堂區合作透過其隨筆影集《松風捉影》,為河北的修會殘障兒童院舍「黎明之家」籌款,最近亦為聖瑪加利大堂建堂100周年音樂劇《百年人海》擔任顧問。
「觀眾對我和媽媽的印象,是我倆牽著手吧?然而,媽媽受了數十年苦楚和困難,才有往後的幸福⋯⋯ 她走到人生最後的十多年,我才開始為她補贖。」劉爸爸移居外地後,媽媽便獨力照顧兒子們。
劉松仁憑著精湛的演技和鮮明的個性,不靠「埋堆」而成為影視紅星,「如果我需要應酬,就會失去自我,故此我要保留我的性格,我入行後到50歲一直『賣酷』。可惜我隨著(演藝事業)愈來愈成功,愈來愈自我,脾氣和(角色的)憤怒深入骨髓,也帶了回家⋯⋯媽媽卻一直遷就我。我夜班回家後,看見她端出宵夜,我便大喝一句:『不吃了!』其實我不忍心看見她為我操勞, 表達時卻沒有考慮她的感受。」
劉松仁早年跟朋友相聚時,身旁的媽媽擔心「失禮」兒子而急急離場,「我當時很難過!後來我要彌補數十年的不孝,也明白子女的所謂『孝順』,有時只是父母的包容而已。」
重新牽上媽媽的手
經歷多番領悟後,他學習放下自我, 「我某次擁抱媽媽,她的身軀卻不斷顫抖,原來是因為數十年未被異性擁抱過而感到不自在。」這份遲來的擁抱和媽媽的顫抖,令劉松仁倍添內疚,他陪伴媽媽外出時, 刻意牽著她的手,最初被甩開,漸漸兩手互相緊扣一起。
「後來媽媽患上失智症,不懂得辨別是非, 即使我多番解釋,她仍無法明白。我難以適應這境況,痛苦得要死。我在這個階段學會愛她,卻無法用行動愛她,從而體會到孝不如『順』─ 順從她的意思便好⋯⋯同時漸漸明白到,為何耶穌基督要被釘在十字架上,因為只有死後才能重生,而人走到絕境時,才會重現生機。」
劉松仁一直為其潮州男兒身份自豪,媽媽亦深具順從丈夫和兒子的潮州婦女美德,然而,他於50 歲時卻從親戚口中得悉,自己原來是客家人、媽媽是寧波人,便醒覺到身份只是虛名而已。他體會到世間上的人與事,以至社會移風易俗,皆以愛為基礎, 「只有透過愛人,愛至痛苦,才會領會到快樂。」他鼓勵教友懷著愛和柔順的心,面對世間一切挑戰。(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