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瑪竇 Matteo Ricci
19/03/14[都市流行]劉松仁 信仰讓我學會謙卑
劉松仁,一個你我都不會陌生的名字。入行將近50年,松哥是人所皆知的「老戲骨」,演活過多少經典角色,相信不需一一細數。近年我們久未於熒幕看見松哥的身影,皆因他正在進行一回前所未有的新嘗試。細問之下,才得知他毅然放棄4部片約,兩年來全心全意投入籌備即將公演的舞台劇《利瑪竇》。
窮一生都在演藝事業的路上追逐的松哥,驟然醒覺原來萬事冥冥中自有安排,是心中的信仰成就今天的他。是次相約訪談,松哥不單跟我們談戲劇,還談人生。
一切皆是「神」的旨意
首次擔任舞台劇編導兼策劃,松哥直言自己只是「白紙一張」,過往沒有相關經驗的他,自覺萬事起頭皆難。「做話劇已經難,這次還要做歌舞劇,就是難上加難。」全因相識60多年的神父真誠托付,讓松哥最後還是願意接受這份口中所說的苦差。「劇本應該怎麼寫,內容該包含什麼,以怎樣的形式表達,關於創作的一切真很難。但是當我執筆動手寫的時候,卻發現寫的過程並不難,我才頓時發覺,是有『他』在背後默默給予你靈感。」松哥口中的「他」,就是其心中信仰的「神」,這也是讓他決意全心投入該次舞台劇創作的原因,「我有意識覺得『他』要我做一些事。」
當演員沒有的得著
說是完全放下演出工作兩年,實際上松哥為了這齣劇,籌備了長達五年之多。「香港人個個都忙,我想至少我這個帶頭人不可以忙,才能發號令把人通通約齊。」一不做而不休,要做就要做最好,這是松哥對於工作一貫的宗旨。認真,自然就吃力,他也不諱言,笑說當導演真的很辛苦,也不好當。「在訓練班時,導師就跟我說:『你千萬不要做導演,做演員才是最舒服的。』我聽後,自然不理解,總覺得當演員也不容易。但是當你現在跳出演員的框架再擔任其他崗位,就會發現其實當演員真的很好,因為你只管做好一樣工作。但是當導演卻不同,任何事都是你的事。」話雖如此,卻眼見松哥分享時還是露出絲絲的滿足感。正如他說,「雖然辛苦,但是當導演的得著,的確是往日當演員從來沒有過的。」
愛笑的力量
不說不知道,眼前笑臉迎人的松哥,年輕時原來並不愛笑,還曾被貫以「憤怒青年」之名。「年輕時我行我素,從來不愛笑,也不愛理人,但我並非看不起人,單純只是覺得這樣『很有型』。」對著旁人如是,對著自己的母親亦如是。「以前待她總是『黑口黑面』,態度也不好,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自己的確太『衰格』。」對於笑的力量,松哥跟我們分享那時跟陳玉蓮合作拍劇,看見她總是笑容滿臉,整個劇組的氣氛都被她改變。「那次之後我才明白,原來笑的力量可以這麼大,可以該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地方的能量。」自此之後,松哥也改變了不苟言笑的個性,變得更愛笑。
以往眼中只有「我」
松哥21歲便踏進演藝圈,做事認真要求亦高,戲言因為拍戲他已經「死過很多次」。「以前拍動作戲,親力親為,不靠替身,試過多次從高處跌下來,也安然無恙。劇組人員都說我命大,自己聽得多,確信自己是幸運,但從來不會感恩。」現在他因為母親的緣故,重拾信仰,與以往凡事一個「我」字當頭的他相比,更懂得謙卑。
「有位化妝師朋友跟我相識合作多年,某次問我覺不覺得自己運氣很好。那時我聽了,心想當然不是,背後『我』付出多少?這些還不是『我』自己努力的功勞嗎?」後來在一次的禱告中,聽見一把聲音質問自己時,才讓松哥醒覺,以往總是把「我」放得很大,很少感恩。現在的他知道運氣非必然。於他而言,信仰才是他最大的影響,是信仰讓他學會謙卑,謙卑讓他成為更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