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瑪竇 Matteo Ricci
24/04/19[明報周刊#2890]經歷無數生死關頭 劉松仁「上天留下我這條命」
《陸小鳳》、《京華春夢》的主角擔當,以至《大時代》僅佔六集戲分,都能成為經典的劉松仁,入行五十四年,一向不喜歡拍照、不喜歡接受訪問,近日卻為三度重演的舞台劇《利瑪竇》罕有地披甲上陣宣傳。
有性格有原則的松哥坦言,人生經歷過無數次生死關頭,早已看透生死,「我五、六十歲開始才學習甚麼是愛,是媽媽教識我甚麼是真愛,然後我發現以前所有的愛,都是經過計較和計算後的付出,並不是真愛。」七十四歲的松哥劉松仁,在晚年患上認知障礙的媽媽身上,學會甚麼是愛,他說過程非常痛苦,但經歷過後卻為人生開啟新的一章。
撰文:徐雲 攝影:洪志富
劉松仁家中有四兄弟,他排行最小。要數娛樂圈出名的孝順仔,劉松仁是公認的,「我從小就知道要孝順媽媽,可是並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孝順,從來沒有在行為上表達對媽媽的孝順,所以大家認為我孝順,只是媽媽的包容。她希望外間認為我們四兄弟都是孝順仔,真實生活中,她是一個從來不想麻煩孩子、不想拖累孩子、不想令孩子擔心的媽媽;直至記憶和認知出現問題,生活上需要人照顧,我才開始和她真正在一齊,可是我不懂得怎樣照顧她,對她的病毫無認識,感覺愛莫能助,覺得自己沒有用,要學習怎樣照顧病中的媽媽,要學習如何面對媽媽的病,她不再像以前一樣獨立自主,思想變得混亂又脆弱無助,那段時間我非常痛苦,努力地慢慢學習,然後開始領悟『孝不如順』。」
無條件的愛
松哥透露當媽媽神智不清,以為被人偷錢、偷貴重物品時,起初他會指媽媽搞錯,不斷解釋家中沒有人偷錢,媽媽因為不被信任而大發雷霆,互相爭拗分辨對錯,他的解釋對媽媽的情緒猶如火上加油,「漸漸我發現順着她,並附和她的時候,例如保證幫她教訓偷錢的人時,媽媽馬上從生氣變開心,他知道兒子肯幫她出頭就會笑,因為認知問題,她控制不了自己,如果我堅持和她爭辯,只會令她更加憤怒,所以我開始明白,真正的愛不需要分對錯,當放下自我就可以為所愛的人做任何事。每次看到媽媽的笑容,我就希望將她的開心盡量延長,那怕只是笑多一秒鐘也好;當她不開心時,我就千方百計令她開心,會扮鬼臉氹她笑,我願意為她放棄自我做任何事,事實上媽媽因為愛,早已經放棄自我,她將一生所有的愛都灌注在孩子身上。」
活了五、六十年,松哥坦言,因為照顧媽媽,才明白甚麼是無條件的真愛,更發現以前所有的愛,都是經過計較和計算後才付出,「媽媽患病前,從來不會麻煩人,所有事都自己一個人承擔,可能她孤獨得太久了,當健康出了問題,我們對她悉心關懷和照顧,神奇的是她竟然漸漸康復,連認知和記憶也恢復了,後期甚至不用再吃藥;直至二O一六年底,九十四歲時才離世,我總覺得長者病了需要人照顧,其實是在給子女補贖的機會,讓他們為患病父母盡一分力。雖然媽媽最終還是要離開,但她人生的最後(階段),我可以一直陪在身邊,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不留遺憾,而且對人生有更多新的體會和啟發。從媽媽病到痊癒再到離開,以前的我會忿忿不平怨氣沖天,現在不忿已經變成感恩,不再害怕面對逆境和艱難,認為是上天讓我有機會體驗和學習,這種心態上的轉變,令我終身受用。」
松哥的爸爸早年去世,生命中對他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兩個人,是媽媽和恩保德神父,兩人的共同點是從不過問,他說:「媽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母親,她從來沒有問我任何事,不會問我女朋友為甚麼換了另一個人?不會問上一個女朋去了哪裏?我結婚,她也沒問為甚麼不生孩子,也從來沒有問我要錢,我每次給她就收,不給也不會說任何話,可以做到這樣是因為她太愛錫我,不想我有壓力,怕多問會令我尷尬或煩惱,任何情況下都想着如何保護我。」至於恩保德神父,是當年為他洗禮的人,入娛樂圈後,松哥已經四十年沒有回聖堂,恩神父從來沒有問為甚麼,松哥說:「神父是智者,我的人生,我待人處事的態度都有神父的影子,我對演員工作的專注,不會懷緬和留戀以前的作品等等,都深受他的影響,他和媽媽一樣深知我的性格,從來不問,到時候我自然會做。」
不適合娛樂圈
劉松仁是娛樂圈出名有性格的演員,從不接廣告代言,因為恩保德神父不想他推崇物質主義,曾經有大陸片商找他拍戲,各方面條件談好後,正準備上飛機埋位開工,怎知老闆突然提出可否減一些片酬,松哥一聽馬上表示不拍,原價或加價都堅決不拍,不論對方如何懇求或道歉都不拍,松哥說:「這是原則問題,我不想和沒有信用的人合作。在娛樂圈,我甚麼都可以不要,一直以來擺的姿態都很高,我不想做的事,不論給多少錢都不做。你說給機會讓我大紅大紫,我從來都不想紅,名和利都不能打動我,當別人無從入手時,就會認為我有性格。」
有性格的松哥,一出道就走紅,當年自覺讀書不成愧對媽媽,一九七O年投考麗的映聲第五屆電視藝員訓練班,希望闖出名堂為媽媽爭回一點面子,一畢業已經做男主角,《陸小鳳》、《京華春夢》、《鹿鼎記》的陳近南、《步步驚心》的皇帝與《大時代》的方進新等,創造了數之不盡的經典角色。當其他人拚命捍衛一線位置時,松哥卻意態悠然視主角如浮雲,他說:「我不在意是否做主角,所以不論主角或配角,能吸引我的角色就會接,我的想法是為甚麼要在意?當你參加別人婚禮時你是配角,當你參加喪禮時你不可能做主角,人生漫漫長路我們有太多、太多情況下是配角,既然人生有很多做配角的機會,演戲為甚麼不能做配角呢?做人或做戲最重要知道自己的位置。」他以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為例,所演的探長李抑,劇集中途已經被毒殺,當時反應很好,老闆不想他太快「死」,希望加長戲分拍多幾集,但松哥認為這個角色「死」得適合,如果為了增加收視,勉強拖下去就沒有意思,所以拒絕了老闆的甘詞厚幣,他認為有時候配角篇幅短更完整,演員反而有戲做發揮更好。
性格不適合娛樂圈的松哥,偏偏一頭栽進這個圈子,當年更是主動投考訓練班入行的,松哥說:「我和你說一個故事,聽完之後你就明白。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我演了五十多年的戲,都是命中注定,半點不由人,不論主觀意願如何,結果都不是你可以左右的。」
故事發生在一九八四年,當時松哥在大陸拍戲染了肝炎,住院時好友劉培基前往探望,約他痊癒後一齊找董慕節看鐵板神算。當年看一次要幾千元還要排期,劉培基還出錢幫他代付相金,結果第一句是「自古多情空餘恨」,松哥:「這句話很虛無縹緲,當時我覺得很難說準不準,結果第二句是『演盡歷代勝賢人』,還算出我離世爸爸的生肖,算出媽媽和其他兄弟的生肖,更算出我和媽媽相處的情況,所有的一切都令我不得不信,所以你問我為甚麼會入行,我可以說不論性格是否適合,不論主觀意願是否喜歡,一開始就注定了。」
上天給我的任務
松哥透露,多年來經歷過無數次生死關頭,每一次當他以為必死無疑時,上天卻打開幸運之門,讓他九死一生留下來,松哥的故事繼續說下去,「拍《蜀山》時有一場戲,我背朝天用威也吊在十多呎高的半空,下面是一個大水池,要在兩個大鐘之間迎面飛向前,NG了兩次已經累到想死,第三次拍時飛到一半,突然感覺快撞到前面的大鐘,情急下雙手拍向大鐘,身體自然向後仰面向高空,這個時候威也突然斷了,整個人從高空跌向池面,當時心想這次死定了,怎知我竟然跌在池中,唯一的一塊四方木板上,頭跌在木板邊竟然沒有撞到,現場很多人都嚇到喊,當時負責拉威也的師傅是圈中出名的『道具王』,而我竟然大難不死,去醫院檢查只是肋骨被威也扣撞裂了,之後還回到現場安慰『道具王』不用擔心。」還有一次松哥拍古裝劇,發生意外滾下山坡,整個山坡只有一棵樹,而他剛好被這棵樹攔下,如果再滾下去就是懸崖。
大難不死,松哥說:「我現在只是講了兩次意外給你聽,其實還有很多次類似經歷,所以我曾經對着天說,你留下我這條命,我知道你要我為你做一些事,否則不會每次都那麼幸運,這是我的感覺也是一種信念,直至恩神父找我負責《利瑪竇》(舞台劇),我就明白原來這是上天交給我的任務,也是我此生最後的作品,就算窮我一生之力,都會將這套劇延續下去。」松哥九歲認識恩保德神父,至今仍記得第一次見面,神父在堂區石屋二樓學廣東話,他由神父帶領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並參與聖堂的工作,《利瑪竇》於本周六(20日)三度重演,雖然恩神父去年已經離世,但松哥將延續這部作品視為畢生使命。
松哥為《利瑪竇》擔任幕後策劃、導演及創作,卻從來沒有想過在幕前客串演出,「我對演戲已經沒有慾望,雖然別人總說我演得有多好,演技如何了得,但我知道自己並不是有天分的演員。我的演技只是專心和努力的成果,所以很希望將這份精神傳承,像散播種子一樣傳給新一代年青人,就算有生之年看不到種子開花結果,或者幾十年後才開始發芽,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我只是負責播種的人,結果如何,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松哥以播種人的精神,將過去多年在演藝圈累積的經驗,透過這套劇傳遞給新一代年青演藝人,並發現過程中自己開始慢慢改變,「我對歌舞劇一竅不通,自然要放下身段虛心學習,過去做演員高高在上,永遠是別人求我這樣那樣,滿足所有要求後可能也不做,現在我從高位走下進入基層,因為希望別人幫忙,自然盡心盡力努力說服,才能夠打動他們參與演出,過程中我學會了謙卑,更發現當你懂得謙卑時,收獲可能更多更大。恩神父很厲害看穿了我,早已埋下一顆能豐富我人生的種子!」
場地:Mondrian Hong Kong
Part 1
Part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