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人海
25/07/10[文化者]《百年人海》音樂劇場記念《天若有情》教堂百周年 劉松仁憶述哪位影響一生的人
跑馬地黃泥涌道旁往上走,經過一條長長石級樓梯之上,有一座教堂。如果是電影迷,除了覺得它美極了外,還會想起經典電影《天若有情》中,穿全白西裝的劉德華騎電單車載着一身白婚紗的吳倩蓮,來到這教堂門前,向上天祈禱。這座教堂叫聖瑪加利大堂,建於1925年,今年剛滿100周年,屬一級歷史建築。
為慶祝聖瑪加利大堂,今年特別創作了音樂劇場《百年人海》,由泰臣(翟凱泰)執導,而擔任顧問的則是資深演員劉松仁。原來,50年前松哥居住在跑馬地,天天都往教堂跑,他說影響他一生的兩個人,一位是母親,另一位就是聖瑪加利大堂的恩保德神父。
泰臣表示喜獲松哥認同,定必使出渾身解數,更自爆想邀對方出山任劇組旁白:「我有問佢啊,但佢冇覆我!不過佢剛剛話『賣關子』先,即係都仲有彎轉有機會嘅!今次素人劇組比咗好大驚喜我,除咗松哥比好多意見我地,仲有唔同界別精英幫忙,真係發掘唔少寶藏!」
跟着神父,幫人戒毒
「小時候家住鑽石山,我幼稚園就在天主教學校讀書。小學時,我在聖母學校讀了一年,然後轉到德望,到三年級我家搬到跑馬地,所以我就來到了這裡。」劉松仁:「其實我從小就在教會學校長大,開始聽道,當年我幾兄弟都返這教堂。大約六年班領洗,是恩神父幫我領洗的,領洗後參加聖母軍,我不是在學校長大,我真的是在聖堂讀書,在這裡長大的。」他記得,當初來時應該是1955-59年,六十多年前的事了。
松哥說自己返教會不是來玩,那年頭教會肩負很多社會責任。他十幾歲時加入了聖母軍,常幫忙做義工,「我來開會,有很多社會工作要做。我們會去聖保羅男女校教小朋友,當時神父為貧窮學生建了一間學校。有些小朋友沒讀書,他們會抓學生來上課,我們是中學生,負責教小朋友。大家平常辦很多活動,到了聖誕又開派對。我們又跟神父去木屋區做探訪、幫人戒毒,當時有很多道友呢!我們也跟神父同往。」
要見道友你會驚嗎?「怎會驚?跟着神父都驚?我們後來還專門輔導學壞了的小朋友,帶他們去聖堂做彌撒。所以我後來入TVB演《北斗星》(以社工為主題的電視劇),就很順理成章『開正我嗰瓣!』我很喜歡《北斗星》。」
問松哥有多受教堂影響?他搖搖頭,直言:「不,我們是受神父影響,那時候神父是我們偶像!」他就在聖瑪加利大堂,遇上了這個影響他一生的男人:恩保德神父。
從影響一生,到不辭而別
他解釋,當年香港有四個聖母軍分會,瑪利諾修院學校有一個,聖保羅男女校一個,聖約瑟一個,聖瑪加利大堂一個。每月各分會都派人一同開大會,地點在聖保羅。大家一同組織活動,常常見面。大家常玩在一塊,也去旅行。
所以女孩也在這裡認識?松哥狡獪一笑:「是她們在這裡認識男生。」哈哈。
松哥回望少年時代,從那時到出社會工作,直到現在,都被聖堂那段生活影響,「聖堂生活最主要是因為恩神父,我受到他影響。因為小時候他跟我們講道,無論是怎樣做人、人生哲學、世界觀、待人接物,他說的道理都很入腦,一直影響現在的我。」
他說,自己由七十年代入行,就立下人生的宗旨,沿路一直摸索,慶幸到今天都沒變。「回頭一望,就是因為我當年在聖堂那段時間受到影響,已經建立了人生觀,決定了我的人生追求是怎樣的。一直走來,我沒有變。座右銘是:我覺得做甚麼都不要緊,沒所謂的,但我不可以不做人。所以無論我做任何事,主要都是服務我去做人,服務我成長。所以無論遇到甚麼事情,順境逆境,都是服務我學做人,所以其實做甚麼都沒有所謂。」
松哥說,他入行五十多年,最大成就不是拍過甚麼經典電影、演過甚麼難忘角色,而是做到入行的時候媽媽所說過的一句話:不要學壞。「我對得起媽媽,我沒有學壞。幸好我一直做事,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軌跡。」
恩神父於1934年生於意大利,1958年晉鐸,獲派遣到香港傳教,那年他才24歲。他是個怎樣的人?「他是個傻佬。」他笑:「我們都說他是一個聖人,他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同時他也很好玩,他可以很地道的跟你講道,但講完利瑪竇,又可以講佛教,講很禪的東西。」松哥形容神父能融合各種文化來講道,不會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要做。
他好玩又開放,能言善道,自然成了這些少年少女的偶像。「我們真的當他偶像!尤其是女學生,真的很喜歡他,很迷他,他有一種人格魅力。」
「因為我嫁咗了」
松哥出社會工作,不久即加入娛樂圈拍戲,沒有再到聖瑪加利大堂。一別五十年,分別的原因不是工作,而是因為恩神父被調到其他教區,松哥跟教堂的人開始不熟。原來,就在他仍返這家教會時,有天神父安排了聖母軍到青衣傳教,因為當年去青衣交通不便,此一去就是一星期,到眾人回來時,發現恩神父竟然不在,被調到其他教區了。
與自己關係密切的神父,竟然故意調走眾人,然後不辭而別,「我們很生氣,當然生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次碰見他,我質問他為甚麼,他回答說沒有辦法,『當我離開這個教區的時候,我要全情投入另一邊,不可以對你們有所牽掛。』
「這答案高不高(明)? 之後,我每拍完一部戲就會抽離,就馬上忘記!不可以有牽掛。(要我)細說以前那部戲很好? 不可以。當我離開這個團隊,就得全程投入另一個團隊,不能再想你們,我不能再想我以前跟你怎樣怎樣。我面對一個新角色,便全心全意面對;當它完結時,我就完全跟它斷絕了,不可牽掛。」松哥笑說,這對他影響很大,當自己和女朋友分手之後,要完全忘記她,不可對她有任何牽掛,不可以比較。
「有一段時間,我接觸其他東西(其他信仰),我跟恩神父說:你應該信佛,你應該是和尚。因為他講話很禪!我說你不應該是天主教,你應該是佛教。你猜他怎回答我?他說沒辦法,『因為我嫁咗了。』」他說,恩神父太有智慧了。
互相奉獻,無私精神
「我有幾十年沒有回來了。」離開聖瑪加利大堂後,松哥後來曾經跟恩神父重遇。2013年,恩神父邀請從來沒曾演過舞台劇的松哥演出福傳舞台劇《流芳濟世》,幾年後,再邀他總策劃兼擔任大型音樂劇《利瑪竇》的導演。松哥不斷問:為何找我?「我沒有做過,根本不懂。」雖然如此,他還是慎而重之,上馬赴任了。
2023年恩神父辭世,享年89歲。他要松哥做《利瑪竇》一事,也影響了後者這次做《百年人海》的顧問。
「這次很幸運遇到泰臣,如果不是,也不知道怎樣收科,很感謝他!如果你遇到一個不負責任的人,我們不就死了?」泰臣非教友,但松哥說這不重要,「我曾遇到一些很有料的人,但他很不負責任。你們遇過這樣的人嗎?他還是一名教友呢。」
他們去年年底聯絡泰臣,但泰臣不是教友,還住在新界,連聖瑪加利大堂都沒來過,「我第一次來開會,預早半小時來到,看到教堂前這條樓梯、這些柱子,再往教堂裡看,見門開了,但不知道能不能進去。當時我問教堂平安夜有沒有甚麼活動,好讓我當晚吃完飯,過來瞧瞧。」
平安夜那晚,他在飯後由銅鑼灣搭電車過來,參觀午夜彌撒;後來又有一次,他下午到來,看見教堂裡只有一個嬸嬸跟一個叔叔。他休閒地到處逛逛,看着看着,覺得教堂真的很漂亮。
《百年人海》故事靈感源自堂區真實歷史文獻,加上泰臣搜集了大量資料,又聽教友講口述故事,從而構思人物,講述堂區的百年歷史,並由編劇創作故事,以音樂及戲劇講述一個家族三代的故事。其中,包括戰後教會曾把教堂的大鐘賣去,用這筆錢來幫助窮人的事蹟。整個表演,單單兒童演員就有40多個,全數達過百個演員,規模不小。由於演出地點是大會堂低座音樂廳,舊式表演場地空間有限,很多技術上的困難需要克服。
松哥說,一生影響他最重要的兩個人,一是恩神父,一個是母親。他希望今次《百年人海》能像母親一樣,「母親影響了我,她不會講,但她用身教。我期望《百年人海》帶來的最大影響,是讓觀眾看到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說資訊性的,不是告訴你這間聖堂在甚麼時間發生了甚麼事,最重要的是他們互相合作、互相奉獻的無私精神。這個精神代表了我們的宗教,以及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怎樣通過合作,建立感情。」
採訪:鄭天儀、何兆彬
撰文、攝影:何兆彬
(部份相片由《百年人海》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