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23|回復: 0

[分享] [转帖]香港各电视台历史竞争及发展的启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12-24 07:38: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不详  来源于:月亮精品影视软件下载网  
环顾香港二十世纪的消闲娱乐,各式各样,林林种种,其中电视业能够引起大众注意,是因为其普及性,于七五年全港拥有电视的家庭已占百分之九十。而今次报告以亚洲电视为主,有别于无线电视,亚洲电视一直处于一个竞争劣势环境,不过亦因如此其弱势经营仍然生存更值得研究,这是相当有意义的一点。
背景一提,电视业于六十年代出现,初期只提供黑白电视节目,而且是由单一电视台独家负责──丽的映声。丽的映声提供的是收费服务,异于现在的公共电视台,加上相对于六十年代的香港状况,一般平民百姓收入不多,一部电视机绝对是奢侈品,故此电视普及程度不高,是上流阶层的消闲娱乐,电视业只是位于起步阶段。
至到一九六七年无线电视开台后,进入电视业另一个阶段。这时电视节目主要由外地引入,如<柔道龙虎榜>.<合家欢>.<无敌铁探长>等等。而本地节目由粤语片因素主导,本地文化还没有充足涉及于内,电视某程度上不是本地的社会文化代表。丽的电视成为香港其中一家提供免费电视的电视台,但是他们在七十年代受到其他的挑战。在一九七五年九月七日,香港佳艺电视亦加入角逐这种新兴传媒的竞争行列,佳艺电视的成立亦成为第三家免费电视台。不过,这个新对手只是出现很短的时间,由于佳视被政府规定,需让出部份播放时段作为教育性节目的时间,佳视竞争力当然即时被大大削弱,加上当然要面对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他们令经营变得更为困难。在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二日,佳视终于都抵不住而宣布倒闭。三强鼎立的局面从此消失。
踏入了八十年代后,香港在经济方面不但急速发展,其前景亦变得明朗化,人心稳定下来的情况下,电视台的发展可谓如鱼得水。而丽的电视在这段时间里亦出现颇大的变化,三度易主。先是原属的英国母公司由于在北美的生意投资失利,要收缩在东亚地区的业务,并于一九八一年三月把丽的电视出售予澳洲财团。其后,大约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后,丽的电视的股权又出现变化,商人邱德根旗下的远东集团成功收购丽的电视的大部分股权,并于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正式易名亚洲电视。在一九八九年,邱德根又把其拥有的亚洲电视股权分别出售给林百欣持有的丽新集团和郑裕彤的新世界集团。 在十年间出现如此大的变迁,丽的电视不但再次被重新命名,由于其股份的持有人不同,亚洲电视的发展也同样受到影响。
此外,亚洲电视除了因事上的大变动外,其大楼更不幸地发生一次四级大火,电视台大部份的设施在该次意义受到严重破坏。唯一可幸的是,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无线电视,愿意借出写字楼给亚视,让他们得以维持电视台的运作。其后亚视仍能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市民提供有限度的广播,这一关可谓亚洲电视的一大挑战。同时,亚视亦看准了大陆市场的发展潜力,并于一九八三年,亚视就获得进入国内市场的批准,自此他们便开始与国内机会合力制作一些电视剧集,当中也有不少成功例子。
亚洲电视于九十年代所受的挑战是无线电视一贯的惯性收视,虽然亚视的节目越趋多元化,<今日睇真D>.<寻找他乡的故事>等等非戏剧节目大受社会注视,但总的来说亚洲电现仍未能摆脱丽的电视时代的劣势,收视大抵仍在3:7的情况。加上九十年代中期有线电视加入电视业市场,亚洲电视可谓四面楚歌。
而今次报告的分析是分为邱德根年代及林伯欣年代,而且还针对了电视剧及非电视剧两大电视节目类型的分析,顺带一提非电视剧即为选美,记录,时事等为亚洲电视自制的节目。当然是次分析是配合当时香港社会环境而评论,尽量达到客观的分析。
而分析的立场是针对成功二字,在电视台立场由高收视带来的广告收益是重点所在,因为拥有高收视剧集越能吸引广告商于该时段的广告投资,从而得到更高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知名度也是电视台的无形资产,培训出高人气及知名度的艺人能提高电视台的知名度及注目度,以争取更多的赞助和广告收益。但归根究底以上目标是要依赖成功的剧集及节目,否则得不到观众支持,广告商及赞助商便会却步,于电视台角度便是失败的。
而在观众的立场上,节目和剧集是需要高质量的,富戏剧性.有教育意义.顺应潮流等等要素更能吸引观众兴趣。有一点需注意的是社会公义,节目不能配合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是冒很大风险的,若能吸引观众的便是创新,否则就易受评击而腰斩。
成功的定义分为以上两点,顾及了主观及客观原因,一家电视台成功与否并不限定于全面成功,而亚洲电视的发展明显地是充满风波的,更能带出成功与否的定义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更能切合作为普罗大众的一种消闲娱乐的性质。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