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專題前天就看了,除了幾個劇名,沒提到松哥,但還是想貼上來給大家看看,可以討論一下~ 字有點多,堅持看完的和堅持不下去的都歡迎一起討論 ————————————————————————————— 反师奶趣味PK
无线电视台从1967年建台至今,推出近1500部电视剧,TVB剧集一路从香港风靡至全国,笼络大批剧迷忠心跟随。不过,近两年来,无线制作的戏剧基本在原有的圈子里打转,有不少观众及业内人士批评其新意大减、止步不前,与其早期相比,逊色太多。
最近热播的台庆剧《宫心计》虽然收视喜人,但不少观众尤其是内地网友抱怨《宫》剧犹如《金枝欲孽》翻版。而在近日无线举行2010年节目巡礼中,记者发现明年的剧集,惹眼的仍旧是今年大热剧的衍生或续集。
香港多栖创作人林奕华与TVB高层陈志云、皇牌监制李添胜日前分别接受本报专访,针锋相对探讨TVB剧集30年如一日的话题。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蔡丽怡 陆欣 实习记者 朱燕霞
TVB剧集30年,问你看腻未? 《宫心计《富贵门》再热也是俗套“反无线电视”之风今年猛刮
从《宫心计》《富贵门》回望TVB老剧,觉得面熟吗? N个深宫后院中的女人,纠缠于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中,只为适者生存,人人不择手段向上爬,好人难做;N个身陷商场如战场的男人,面对金钱的诱惑、人性的贪念,迷失本性种下罪孽……最后善恶到头终有报。
无线两部阵容豪华的台庆剧,现正每晚轮番热播,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晚晚电视捞饭,港媒娱乐版也毫不吝啬地给出大版大版报道,香港观众就如迎接一个盛大的电视嘉年华般,等待这班“太后妃子”或“豪门富绅”添冠加冕成为视帝视后。
然而,这些引起全城哄动的剧集,并非有什么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或创作手法,只是在大家日复一日看到的恩怨情仇、争权夺位、男女N角恋等套路里作文章,但为何总让观众神为之驰?《宫心计》热播四周,上周平均收视36点,最高收视曾一度达到40点,逾254万观众热捧,已超越《巾帼枭雄》成为本年度最高平均收视剧集,在各大搜索引擎的热门电视剧排行榜上长占第一位。但和这些来势汹汹的收视数据相比,网络上却是一片弹声,批评剧中角色忠奸面谱化,女人斗落入俗套,后期剧情狂洒狗血。越是多人骂,越是多人看,港剧和观众之间已自成一个奇特的生态系统。
“无线戏剧30年无进步”,这一说法今年甚嚣尘上。
无线王牌监制李添胜今年接受《志云饭局》访问时,陈志云曾笑言有很多朋友找他,要他问问前辈为何无线剧集30年来没有进步。
尤其是在今年,不断有质疑无线的声音爆发,直指“无线戏剧30年无进步”。在香港举行的免费电视台续牌中期检讨公听会上,更掀起一股“反无线电视”之风,学界反对无线在商业化考虑下,节目和戏剧愈来愈走向单元和保守,年青一代不满其霸道和垄断,而被无线离弃的中产观众也批评无线日日为收视率打工、扼杀创意,因而放弃收看。
正值台庆剧备受热捧、无线举行大型巡礼向广告客户HardSell明年的新剧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无线局内人、王牌监制李添胜,及文化界名人林奕华,他们将倾听资深电视人、学界代表、普罗观众、网民等种种声音,对“港剧三十年不变?”这怪现象进行一次大辩论,也试着为曾经陪伴我们一同成长的港剧探探新路。
网友总结
TVB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国语翻译版)
“脱线”
“yes,sir!”
“understand?”
“没什么事我先出去了”
“最近发生了这么多事,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出来混的”
“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担心你啊”
“出去,出去……”(加大音量)
“那,我警告你啊……”
“放手啊变态”
“香港是讲法律的……”
“过两天我会移民去加拿大(澳洲)”
“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
“我收到线报……”
“有异性没人性”
“大吉大利!童言无忌!”
“人死不能复生”
“买点柚子叶去去霉气”
“感情的事是不能强求的”
“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那是权哥的地盘……”
“你现在可以不说话,但你所说的将会成为呈堂证供”
“你知不知道这样我可以告你妨碍司法公正?!”
“阿sir相信我,我真的没有杀人”
“警察了不起啊!”
“想着给关二爷上香”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懒得理你”
“你不要那么幼稚了好不好?”
“这世界不是只有他一个男人!”
“下午茶时间到……”
“财记”
“外卖到……”
“不耽误你时间了,改天一起喝茶”
“东西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啊”
A
台庆年度巨制?还是那些套路!
《宫心计《富贵门“八大俗”
1、女人天生就爱斗
简而言之,女人斗就是《宫心计》的全剧宗旨。一开篇它就让大家看到了飞扬跋扈的奸妃杨怡、霸气凌人的太后谢雪心、不停用眼角眉梢发射刀光剑影的米雪和关菊英,就连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妃子、女史、妈妈,全部浓妆艳抹,眼神狰狞。港剧描述的后宫,似乎就是一笼困兽。
为什么港剧这么钟爱女人斗?因为女人戏内斗得出彩,戏外就可以传“不和”,加上港媒一支煽风点火的笔,渲染得血肉俱全,话题不断。从《金枝欲孽》开始,TV B乐此不疲地每年炮制这种女人斗戏抢夺收视。
2、奸角当道
从温兆伦、罗嘉良的年代开始,港剧已经刮起“奸角当道”的风潮。《溏心风暴》系列,更是将两个“小三”角色关菊英和米雪渲染得全城哄动,两人直捣视后宝座。
《宫心计》彻底发扬传统,将杨怡塑造成心狠手辣的大反派,不断制造卖点与话题。当编剧为“奸”找到可以被原谅的理由,奸是人性化的表现,不想被人踩低,就只有不择手段向上爬,奸角就有了可以被大众喜爱和追捧的理由,这招百试百灵。
3、金句泛滥
从《溏心风暴》开始,港剧开始着力打造“金句”,几个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金句常能带挈剧集的影响力。
于是《溏心风暴》有李司棋的“未登天子位,先置杀人刀”,《巾帼枭雄》有黎耀祥笑言讲到发恶梦的“人生有几多个十年,最紧要活得痛快!”到了《宫心计》,佘诗曼就像个布道的牧师一样,带着盈盈笑意,逢人便讲“我娘教导我,做人要坚持‘三好’: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云云,而其他人听完还要不厌其烦地重复一次,或赞赏,或笑纳。此举真是无数次看得让人捏把汗。
4、吵架当吃生菜
TVB剧喜欢“斗”,延伸出来就是每个角色都有吵架经验,铺排剧情就是靠众人之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关菊英的吵架功力可以为《溏心风暴》记一功,《宫心计》里的吵架戏更多不胜数,看看以下几段台词,是不是有琼瑶戏里“你无理取闹,你才无理取闹,我没有无理取闹,你怎么这么无理取闹……”的风范?可能编剧觉得当下香港人牢骚多,故编出此吵架教科书给观众参考。
“你够胆就发毒誓,说你没有下毒令我红疹病发?”
“你够胆就发毒誓,说你没有栽赃嫁祸?”
“你怎么反过来冤枉我?”
“没有,我没有冤枉你。”
“你冤枉我一次又一次啊!”
“没,之前没,现在也没!”
“你栽赃嫁祸!”
“你贼喊捉贼!”
“阮翠云,你好卑鄙!”
“钟雪霞,你够无耻!”
5、一定要争家产
自无线1977年推出长剧《家变》至今,豪门恩仇剧俨然已成TV B主流剧,每次一出必定大手笔,《富贵门》不会给人惊喜,也不会就此终结。
总之,在这种剧里,你一定会见到他们的毫宅很大,游艇很漂亮,珠宝很华美,主角个个有头有面。但人人觊觎着这份丰厚的家产,家庭大战就此爆发--兄弟相争,妯娌反目,家破人散,急功近利的幼子成了魔鬼,孝顺有义的长子做了这个家的守护天使……
TVB剧告诉我们:这里总有争不完的家产,这里总有让人挠心的家庭内讧,这里就是香港。
6、逃不出的三角恋
争产线之外,铺设错综复杂的三角恋也是TVB的拿手好戏。《富贵门》的人物关系图由两大“三角”构成,第一个三角是“男主人+大家闺秀+争强好胜的旧情人”,第二个三角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同父异母的妹妹+甘做他人影子的单相思者”。两夫妻一起的时候没有什么跌宕,当有第三者介入,家庭破裂,又有小孩子,要面对分离,这条旧桥放在谁手上都可以编出很多场戏让演员去做;“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更加好用,一些时间的错误,一些事件的错磨,那套过时了的(表)兄妹错恋都可以搬回来用。
7、排排坐分果果
从《溏心风暴》到《家好月圆》、到《富贵门》,TVB的豪门剧最爱安排一家十几口每天晚上在客厅排排坐,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天,这种模式现在还普及到平常百姓家。
有人指出:香港有很多这样的大家庭吗?各房女婿媳妇每个晚上会同处一屋甚至同桌吃饭吗?香港老百姓家庭还有这么大的客厅吗?太假了!其实这是TV B拍片厂戏的方便处理手法,重复了太多次,用了太多年,已成TV B时装剧的陈套之一。
8、阿弥陀佛,善恶终有报
也许你会认为,现在就来讨论两部台庆剧的大结局似乎还言之过早,但是从事前已经曝光的剧情走向以及T V B数十年来剧集的结局取向,对《宫心计》、《富贵门》这两部戏的结局下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赌注应是正确之举。
无论是定位为励志剧的《宫心计》,还是家族剧《富贵门》,不管过程描述揭露的人性阴暗面有多少,最终总是要遵守社会最基本的价值人生观、符合道德逻辑的善恶之道。看似实在是无奈之举,但TVB能否在一个善恶已定的逻辑中寻找一些更富内涵,让人有更多深思的收场呢?
B
TVB套路大盘点
桥段不怕老 就怕你不用
◎女人斗
代表作:《无头东宫》(2002)、《金枝欲孽》(2004)、《胭脂水粉》(2005)、《银楼金粉》(2008)《宫心计》(2009)
◎争产桥
代表作:《大家族》(1991)、《大时代》(1992)、《巨人》(1992)、《岁月风云》(2007)、《溏心风暴》(2007)、《家好月圆》(2008)、《富贵门》(2009)、《摘星之旅》、《掌上明珠》(2010年新剧)
◎ 江湖恩仇桥
代表作:《上海滩》(1980)、《大香港》(1985)、《流氓大亨》(1986)、《义不容情》(1989)《今生无悔》(1991)
◎ 警匪桥
代表作:《新扎师兄》(1985)、《陀枪师姐》I、Ⅱ、Ⅲ、Ⅳ;《刑事侦缉档案》I、Ⅱ、Ⅲ、Ⅳ;《学警雄心》(2005)、《学警出更》(2007)《学警狙击》(2009)
◎专业桥
代表作:《壹号皇庭》I、Ⅱ、Ⅲ、Ⅳ;《烈火雄心》I、Ⅱ、Ⅲ;《法政先锋》I、Ⅱ;《妙手仁心》I、Ⅱ、Ⅲ《律政新人王》I、Ⅱ
◎戆夫配娇妻
代表作:《戆夫成龙》(2002)、《足秤老婆八两夫》(2004)、《阿旺新传》(2005)、《老婆大人》I、Ⅱ、《公主嫁到》(2010年新剧)(TVB特别偏爱小男人配精明女的组合,是炮制喜剧的法宝)
◎神探桥
代表作:《栋笃神探》(2004)、《古灵精探》(2008)、《古灵精探B》(2009)、《囧探查过界》《读心神探》(2010年新剧)
C
各界人士评说
“香港电视已死”?
“香港电视已死”———越来越多人不再喜欢看电视。这说法原本流行于香港评论界、文化研究学者,但在今年,它已经成为普罗大众中累积了相当怨气的一种爆发。在今年的一场香港两大免费电视台的中期检讨公听会和陈志云的书展签名会上,都引来了大批市民炮轰无线,情绪之激动,近年罕见。这班愤怒的观众来自各个阶层,有学生、打工仔、白领,也有曾在两间电视台工作过的“反对派代表”萧若元等。
他们纷纷指责:TV B的剧集制作似乎没跟随社会成长,也没有不断找寻新的方向,每部剧都是同一套模式,完全没有理会观众的感受;近年的卖点更一味集中在收视率上,大走师奶趣味路线,令多元化的戏剧题材被扼杀。不少与无线一同成长、甚至到现在仍全盘接受无线给的东西的观众,也开始变得灰心,不想再甘当低B电视台给什么就看什么。
越来越多人站出来发声,而作为无线的高层、也曾被当作观众发泄不满的箭靶的陈志云,近日也接受了本报的专访,直面“变与不变”这个困局。
文化人:义愤填膺,骂得激烈
萧若元:TVB长期垄断,素质怎会有进步?
曾经在两个电视台工作过,担任过新闻主播,更曾是最当红电视编剧,现时创办网络电台《香港人网》的萧若元,在多个论坛言辞激烈地炮轰无线。“无线剧集三十年来无进步过,有哪一部戏可以媲美卅年前的《上海滩》?为什么会无进步呢?因为它一直垄断市场95%,即使加上有线、now、凤凰卫视等等,无线仍然占80%。它长期垄断,节目素质怎会有进步?”
他早年曾撰文《元忆录》第十话,指无线有“三条半桥”用足30年:一条是成长桥,让一个人物在成长中遭逢挫折,变得不择手段,最后觉悟,返璞归真;另一条是复仇桥,集中写大家族中人物的恩怨情仇与报复;第三条是时代桥,讲一班人经历岁月风云,随时代改变;还有半条桥就是“为了让观众长期追看,于是设立一个封闭世界,譬如创造15个人物,这个世界就围绕这15个人自转,闷死观众”。现时,他又指出无线的剧集只有“家族内讧、争产、男女互界(暧昧)”三种桥段,毫无新意,“如果无线哪一部剧可以不用这三种桥段,我不姓萧!”
陈冠中:香港电视史的亢奋期只有五年
曾在1976年创办《号外》,被认为是香港波希米亚文化代表的陈冠中,在其所著的《事后》一书中,也直指香港电视的亢奋期只有五年,在无线电视经历了与佳视、丽的的最后一场收视争霸战之后,无线一台独大的霸业维持至今,种种制作模式也是在这种无竞争的环境下产生。
“我这里只能谈香港电视史上亢奋的五年:1976至1980年。那期间,连续剧被发现了……不过到了79年底,《号外》视评人澄雨已做了预言:‘电视仍然重要但不再有趣’。……TV B彻悟到,喂香港观众多吃中篇、长篇连续剧就好了,平常日子免播单元剧、处境喜剧、资讯节目或综艺秀。这模式影响至巨。”
林奕华:无线已变成一个“很实际的商人”
香港多栖创作人林奕华在专栏中,曾对“无线三十年不变”这个怪现象作过方方面面的分析。接受本报的专访时,他一针见血地直指现时的无线“已变成一个很实际的商人”,由负责看数字的人决定观众可以看什么。
“过了80年代初,很多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方程式生产出来的东西,那些我叫做产品,譬如,《千王之王》,得!那就有《千王群英汇》,然后《上海滩》,得!就有《上海滩续集》《上海滩龙虎斗》,已完全变成了因应市场需求,然后按照方程式去生产东西。”
普通观众:爱之深,恨之切
普通观众对TVB的固步自封颇有怨言。在香港某大学修读二年级的M ay,日前接受无线节目《铿锵集》访问时,直率表达了她对近年港剧欠缺文化内涵的不满。她说:“我妈咪在家里长期打开电视机,我回家后到处都是听到电视声,但并不是真的那么喜欢看。香港人数十年如一日,重复看着同样质素,同样欠缺创意、想象空间,欠缺文化内涵的节目,我就会觉得很窒息!一定要争家产,一定要大学毕业买到楼有份稳定的工,那才算好。电视剧里的主流人物,永远是有专业技能,而且经济能力不错的人,好像说这就是香港。电视节目背后,没有一种令我满足的精神内涵,我要面对人生很多选择、挣扎、判断,很多价值观徘徊于黑白之间,不知道要从什么角度去解决或看待,我发现电视无法帮我解决这些矛盾。”
圈内人:在商言商,无可奈何
王牌监制李添胜:创新随时可能饭碗不保
四十年前加入无线,曾监制过《网中人》、《亲情》直至今日的《巾帼枭雄》等大热剧的王牌监制李添胜,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坦承,TVB的创作人“不敢变”,乃是承受着收视率的巨大压力。“老实说,就监制的职责来说,首先要保持一定的收视率,其次才考虑这部剧中渗透多少不同的东西。”
资深电视人周梁淑怡:“只需要七成观众”的论调很奇怪
周梁淑怡从七十年代起,分别在无线、佳视和亚视三家电视台做过管理高层,林奕华认为她任无线管理高层的年代,是制作人最愿意创新,不停度新桥超越自己的时代。而周梁淑仪近日在接受《铿锵集》节目的访问时,也透露了现时创作人的灰心心态:“现在没错是一台独大。但是长久以来都没人能挑战那家电视台,在商言商。它自然觉得不必太花本钱。”
“我们当时只做了一部长剧,很著名,叫《家变》。当时持续有九成半的观众看,我记得管理层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不需要九成半的观众,我们只需要七成观众,那成本可否节省两成多?’他们完全是用一个生意或者商业角度去看创作工作。这两件事难以协调。”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蔡丽怡 陆欣 实习记者 朱燕霞
林奕华批评: 真真正正的问题出在香港人身上
林奕华 “香港就只有一种男人和一种女人作主流,就是麻甩佬和师奶。”
“香港就是把电视开来当灯,这也是无线为什么恃宠生骄,就是那个惯性,这个你怪谁?还是要怪香港人。”
林奕华:本报专栏作家,香港多栖创作人。曾在前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及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担任编剧,后横跨剧场、舞蹈、影评、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同时也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前卫剧团近念·二十面体的创团成员,后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表演足迹踏遍海内外各大城市。舞台剧作近三十部,已出版著作《等待香港》及《娱乐大家》系列。
本报专栏作家林奕华,近年一直不余遗力地撰稿评述他对香港电影、电视、明星与文化的看法,每当一部T V B剧集在社会上引起大面积风潮,也是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就如《溏心风暴》与《家好月圆》两部争产大剧在香港持续发烧的那段期间,林奕华写下不少一针见血的文字,当中深刻剖释香港人的观剧心态,字字句句无情鞭笞无线的一台独大、港剧精神内涵的贫乏。
其实年轻时代的林奕华,也曾“喝着TVB的奶长大”,他深入TVB戏剧分部担任编剧的那些年间,看清了这个庞大戏剧生产工场背后的不少真相,他也是最早发出“无线剧集三十年无进步”声音的那批香港知识分子。我们透过一次长长的电话专访,与他探讨了这个现象的种种渊源,激烈的言辞之间,除了他对无线机制的“恨之切”外,他更希望引起所有香港人对自身的一次反思。
A 历史回溯:从创意十足到套路
南都:观众虽然知道桥段很旧,但有时也禁不住被它吸引,这是为什么?
林奕华:我估计有下面几个理由,第一,在我们十几岁的那个时代,会把翡翠台明珠台好像一个硬币一样两边看,主要是英文和中文,英文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里面要汲取到的养分。但看回香港现在的年轻人或普罗大众,他们对外语文化的兴趣远远低于我们那个年代,他们不想把第二种语言或第二种文化变成生活里的负担。而我们那时候,喜欢的东西更加尖端、更加时髦,因为还有很多不同的事情没有做过,所以我们会在电视里看到他们尝试不同的东西。尝试很多东西之后,我们会觉得很兴奋。
南都:你怎么看港剧最活跃的那个年代?
林奕华:香港电视剧最高峰的时候是在70年代尾到80年代初。过了80年代初,很多的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方程式生产出来的东西,那些我叫做产品,譬如《千王之王》,得!那就有《千王群英汇》,然后《上海滩》,得!就有《上海滩续集》《上海滩龙虎斗》,已完全变成了因应市场需求,然后按照方程式,然后去生产东西。
70年代,他们想不如试一下把外国名著《基度山恩仇记》转化为民初背景,然后那部戏叫《大报复》,但原来放在7点到8点吃饭时间是不行的,因为香港人需要回到与生活有关系的地方,于是他们想到香港人喜欢讲名人、豪门,所以才有了第一部每晚一小时的剧集《狂潮》。《狂潮》最初的想法是当单元剧来看,但后来发现,观众其实最喜欢看的就是石坚、李香琴、周润发、狄波拉这条主线,讲主角那家人的恩怨情仇。于是就把周围的旁枝抹走,得到这个经验之后,他们做《家变》的时候就知道,家庭的核心要更加吃定观众,所以他们又懂得玩不如这个男主角有个大老婆跟小老婆,那就可以有两个家庭,人物就可以开枝散叶。你看到这个过程,当时是有很多创意在里面,因为他的摸索性很强。
但去到八十年代就不是这样了,《上海滩》最初王晶告诉我他们的灵感来自意大利片《江湖龙虎斗》,那条桥成功之后,接下来就是《上海滩龙虎斗》,接下去,到了《生命之旅》《流氓大亨》《义本无情》,全部都沿袭自美国的一套电视剧的宗旨。就是讲一些男孩子如何向上爬,之后众叛亲离,如何付出代价,再回归伦理、家庭、亲情,然后得到救赎,最后才会有个团圆,但怕观众不能留下韵味,就很喜欢用一个桥段,女主角变成植物人。所以你看到后来无线有很多戏都有这些桥段。三十年没有进步,电视剧是其中一种。
B 社会心理:香港文化出了问题
南都:你觉得这样欠缺进步,与谁的关系最大?是里面的主脑,还是现在大部分香港观众的口味停滞不前?
林奕华:如果真的要说,我会觉得真真正正的问题出在香港人的身上。一定是和香港的教育、香港人本身的素质有关,现在甚至说香港的电影,香港的文学,香港的流行乐坛是一样的。一个理由就是香港人太短视。所以香港人有一个很大的特质就是,事情如果有条捷径的话为什么还要走长的那条路?如果这东西能令我可以快点“摊抖(休息)”,为什么我要辛苦?这是一个文化来的。
归根到底,我们的文化是由殖民地文化开始的。在殖民地文化里,很多人一开始就会没有对居住地的一种信任或信心,所以很多时候,事情最好是利己,而看不到利他,这可以是一个传染病来的。整个电视机构在男性主导的时候———香港男人有些特质是几十年都不会变的,就是他们很“麻甩”,“麻甩佬”的意思就是粗枝大叶,对很多东西抱着很草根的态度,也都只是满足于某个层次他们就停止了,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喜欢问问题,他们会觉得这样叫做“婆妈”。所以你就会看到一些好“麻甩”的人在做创作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满足于一些很“麻甩”的趣味。
南都:就是师奶趣味?
林奕华:是啊,后来也转化为一种师奶趣味,所以香港就只有一种男人和一种女人作主流,就是‘麻甩佬’和师奶。这种“麻甩佬”和师奶,令在学校的就算十几岁的孩子,周围同学、文化气氛就一定是:“你一定要‘麻甩’否则你就不合群。”男人当然就去泡妞,泡妞当然泡这种……这些东西你可以说是社会的一种营养,所以当这些又再在电视、报纸、电台媒体,全部都是这样鼓吹的时候,那就人人都变成一样。
南都:但无线今年的剧集,就算一些水平很一般的电视剧,随手都可以拿到三四十点。
林奕华:没有其他东西看啊,香港就是把电视开来当灯,这也是无线为什么恃宠生骄,就是那个惯性,这个你怪谁?还是要怪香港人,香港人就是保守、香港人就是不喜欢变,香港人就是懒,他们不喜欢试新东西。香港人喜欢什么,就是一讲起哪些东西,就一定是潮流,他很害怕落伍。但实际上你要他深入去认识那个是什么东西,还有你要香港人情深款款,是没有可能的,因为他们真的就只有这么多。
C 前景展望:我很悲观
南都:你觉得有什么可以令港剧改善的路径?
林奕华:我比较悲观,我会说,没有。香港是很难有的,因为有个问题就是,真的很大程度上,香港人有样东西,就算香港人口不承认,但其实很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只顾自己,只顾着自己的话,香港有很好几句话是很容易听到的,什么年龄的人都会说“想这么多干嘛!”,或者说“你一个人有这种想法是没有用的,人家不是这样想,动不了。”还有“改变世界?你发神经啊?“你一个人的力量是干不了什么。”
南都:我感觉到你对现在电视台有些怒其不争。
林奕华:老实说你会觉得他拖慢了社会的进步,他也打压了很多本来可能有的创意,但我会觉得,不只是电视台是这样,是很多东西加起来,然后电视台是其中一部分。
有时候我自己会觉得我是一个香港人,也是一个做创作的人,有时就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们真的无办法?但他们永远就会说,这些就是师奶喜欢看,但这个电视台,发牌给它是否只是讨好师奶?或者是否这样你制造了更多师奶?而我们的社会就少很多不同个性的人?
李添胜郁闷: 要创新还是要饭碗?保住收视率先!
李添胜与陈志云 李添胜:人称“添哥”的李添胜,是无线电视戏剧科的王牌监制,1969年加入TVB至今。多年来参与制作的经典作包括《狂潮》、《家变》、《网中人》、《亲情》等,又因90年代一口气翻拍了金庸几乎所有的长篇《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等,有“金庸剧指定监制”的美誉。今年爆红的《巾帼枭雄》也是他的佳作。添哥在选角上眼光独到,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郑裕玲乃至近期的“柴九”黎耀祥,都是由他大胆起用当上主角位置。
人称“添哥”的李添胜,是一个喜欢研究中国文史,常常留意时事民生,对内地、外国的新鲜剧集都紧追潮流观看的监制,这令他今年的收视与口碑兼得之作———《巾帼枭雄》有一种别于时下港剧的浓厚戏味。在新一代的电视创作人仍处于青黄不接的临界点,他年过六旬仍退而不休,为明年的无线重头剧《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再度蓝图。
相约“添哥”在TVB电视城做这次专访时,正值无线前后受靶,被愤怒观众的口水狂袭之时,连无线总经理也相约他上《志云饭局》,向前辈讨教为何无线剧集30年来没有进步。添哥看到外间掀起一股反无线浪潮,质疑他这四十年来所服务的戏剧部门死气沉沉、毫无进步,他心中相当气结,不停重复“说‘三十年没有进步’未免讲得太过分了!”但他也有身为局内人的无奈与隐衷,在这访谈中为我们一一道来。
“像《上海滩》,如果现在用回那个剧本再拍,没办法再做那个声势。”
A TVB剧集30年没有进步?
南都:最近民间掀起一股反TVB潮,为何集中在现在爆发?
李添胜:这很难说明白,收视率和戏剧内涵是未必成正比的。有些题材较高格调、艺术性多一点的,收视方面也有损失。老实说,就监制的职责来说,首先要保持一定的收视率,其次才考虑渗透多少如艺术性、学术性、甚至教化性的元素。在商营机构办电视,这也是无可奈何,是被问责的问题。一个监制每部戏收视都比其他人低,你是真的有压力!没有一个监制肯这样去牺牲,是有可能被淘汰的,被淘汰了的话你想讲什么都不可能,离开这个行业还谈什么理想?最惨的是,没有另一间电视台一同竞争,大家也看到了,友台已不搞制作。
南都:你是怎么看“无线剧集三十年没进步”这说法?
李添胜:这么说未免有点过分,不信你拿三十年前的剧集出来看看,可能全部睡着了!现在的戏剧节奏、镜头运用、灯光效果各方面比以前好很多,当然整体剧本的艺术性不及以前,那是不是说现在需要以前的剧本?像《上海滩》那样经典的作品,在那时看来惊为天人,如果现在用回那个剧本再拍,没办法再做那个声势。因为观众要求高了,他们看惯了节奏明快、简单利落、一两集就能推进剧情的故事,可以前不是这样,几个大环节就能做几十集戏,拖得很长,慢慢拖戏。我只能说,在香港做戏剧就尽量拍当下香港的人和事,生活节奏和社会面貌只能按现在的来写。
“《家春秋》、《雷雨》都是写这些,中国社会就是这样,都有伦理关系。”
B 无线戏剧落入三大俗?
南都:为何无线剧集近年充斥着家族内讧、争产、男女N角恋等题材?萧若元将这评为“三大俗”。
李添胜:其实最大一个理由,如果有一天我做单元剧,一周播一两小时,我也会跳出这个圈子,因为等于做一部低成本电影,用不着在那个框框里走;但我们做连续剧,很多时你就要兼顾一个伦理关系,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每个人性格各有不同,于是就会产生很多矛盾,过往的经历告诉我,这些是观众最容易接受的。
南都:《溏心风暴》I、II掀起全城热潮,过后许多人反思,又是这些套路,这早已用烂了。
李添胜:其实很多好看的桥段,在几十年前已经用了又用,很早期外国的肥皂剧、豪门恩仇剧也是用这些桥段。不过西方社会,一个热潮过后又有另一个热潮上来,中国人社会很注重伦理,所以通常会在一个伦理关系上做文章。但这样东西是否那么十恶不赦和不长进?我觉得未必,有很多伦理戏都牵涉到争产、夺权这些东西,可是如果翻新得好,人物性格塑造得好,情节度得精彩,我又觉得没那么大问题,娱乐观众而已,又不是说每套都要做成艺术精品,商业电视台根本就不会这样想。就像我正在做《巾帼枭雄》姐妹篇,有很多东西我会有所保留,观众就想看柴九和四奶奶下一次相会是怎样,会怎样共度患难,一份感情似有还没,如果我下一部戏把这些全扔了,我真的是要冒一个很大的险。
南都:你觉得这种伦常关系的桥段可以再延续多20年、30年?
李添胜:我觉得伦理关系是历久常新,以前很多名著像《家春秋》、《雷雨》都是写这些,中国社会就是这样,人人都有伦理关系,情节发生在这里我觉得没问题,就是看写得是否深入,能否体现一些令人怀念、感叹的东西。
南都:对白领、知识分子来说,没有什么剧集可给他们看,大多是给平民百姓、给师奶看的。
李添胜:对,给大众看的比较多,因为政策是公司定的。曾几何时周六日有些单元剧,可玩一下新桥段的东西,会放到周六日来调剂。可是在黄金时段,一定要帮公司保住收视,让公司赚到足够的钱,要出粮的嘛。那些单元剧也挺消耗你的制作,连续剧比较省钱,搭好一个景,可能很多天不用拆,效率又高。做生意无他,算过数后,觉得亏本的当然不做,做老板的都是这样。
“再拍大剧找不到这么多甘草演员来支撑,小生花旦只剩下一根茎。”
C 今日的困境在哪里?
南都:为什么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出了这么多气质、演技俱佳的演员?
李添胜:我想香港和内地都相似,若干年前,香港的年轻人,他们那份刻苦耐劳、那份内涵,比起现在普遍来说,都要好。现在的年轻人很功利、没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
南都:有人说无线剧集不好看,也关乎一班小生花旦戏味没以前浓。
李添胜:以前有一班甘草演员,个个都有头有脸、独当一面,比如朱江那些。六几年粤语片不再风光后,他们退下来在屏幕做性格演员、做第二线,但魅力依然,再加上第一线偶像,只是看画面已经很吸引人。经过这么久,这些演员已经退下火线,现在再拍大剧找不到这么多甘草演员来支撑,小生花旦没有了绿叶扶持,只剩下一根茎。
南都:现在无线的年轻编剧,能否做到像你这样积淀这么深?
李添胜:在公司做了十年以上的编剧是O K的,可现在最新入行那些大学生编剧就真的不行,就算他们考国文、历史,也只是死读范围以内的东西来应付考试,现在的补习天王都是用这种技巧,唉!我见过他们写字的笔画顺序是错的!
南都:听说写《溏心风暴》的两个年轻女编剧走了,为何留不住?
李添胜:公司请了不少新人,10个来有六七个是不错的,可惜一稍微成熟就走了。少部分去了电影,有些做了两年存够钱就继续念书,有些就转行,有些找到政府工,因为政府工待遇好。人往高处没有错,找到更适合肯定走,要留人就要大家出条件,谁出得到好条件就可以留到人。没办法,惟有一批批地训练,最快也要两年,其实挺惨的。
D 他山之石为何不借用
南都:你有看时下的美剧、日剧吗?一些创意可否演化到港剧中来?
李添胜:《24》有一辑很好看,故事性很强,但有一两辑完全不明白它在搞什么,快到你觉得头昏眼花;C SI反而真的有蛛丝马迹牵引你看事情的起承转合发展。还有《神探伽利略》,很多孩子都喜欢看。可是那些戏一定不适合我们,如果照板煮碗我们也做一个,一定做得到,但肯定会损失一班家庭观众。
南都:但创新的剧种,其实可以带出新观众。
李添胜:可是够不够数?损失一群大众,得到一群小众,放黄金时间就很有问题,因为广告商不会跟你客气,这么低的收视我就不给高的价钱。日本时装剧的拍摄水准极高,素材、演员也新颖,常常它一有新片我就买来看,可是如果照拍,未必适合香港。日剧的那种单元结构很早我们就有发展,不过后期公司不做了,断开了,但它里面有些东西值得学习。
南都:你也会从内地剧中汲取灵感吗?
李添胜:我也有留意,很多同事整天去挖料,内地有什么火的剧马上就买来看,像《亮剑》,人物性格写得非常好。我最近在看《我的团长我的团》,我不是看不懂,只是觉得,怎么拍了个这样的东西?还有四十集这么长!导演是很有心机去玩这个风格,但我一边看一边搜索枯肠,没什么桥段是可以被偷出来发展到我们的戏里,而且玩得不适合香港电视。这些剧很惨,只有我们内部人看,如果在香港播出街就很大镬啦!
南都:你觉得港剧要创新,可以怎么走?
李添胜:要明白香港观众到底喜欢什么,为了创新去做一些香港观众不喜欢看的东西,有什么意义?有机会出街,收视也低。我们现在的责任是,在一些旧的人物关系中去找找,有没有新的情节可以发生呢?以前用过的东西再翻新,我觉得也是无可厚非的,搞新的如何人家完全不接受,这样不行的。
无线电视总经理陈志云回应: 保持强项之余,着力开发新品
质疑1:套路模式,固步自封?
回应:“我不完全认同,不过我了解他们的观点”
对于外界的批评声音,陈志云坦言:“我不完全认同,不过我了解他们的观点。其实TVB所做的节目,戏剧也好,非戏剧也好,变化很大的,有很多新的尝试。我们要保持高收视,一定要开发新的品种,因为观众会闷的,如果你都不变的话。比如明年会推出的《蒲松龄》,讲聊斋的故事,从前没有做过。”
质疑2:为保收视,只求稳当?
回应:“在商业电视台来讲,我们的节目要考虑商业和艺术的平衡。”
无线刚于上周举行了《2010无线节目巡礼》,公布明年大部分戏剧内容及阵容。记者发现,巡礼片中力荐的多部重头剧,几乎都是在原先大热剧集、剧种上做文章,新意欠奉。
“在商业电视台来讲,要考虑收视方面的问题,我们的节目要考虑商业和艺术的平衡。”陈志云说,在以商业计算的前提下,无线每年都会有创新的计划,“我们定下来的目标是一年以内有一至两部戏剧是比较特别一点的新尝试,收视率低一点也可以接受。比如说明年新剧《隔离七日情》就是一个例子,因为是以时事背景为基础的,观众到底能否接受我们不清楚,但还是一试吧。”
“像警匪剧、家族剧等一些剧种都是我们的强项,在保持之余,也会着力开发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有个已经拍完的新剧,巡礼中没有介绍出来,《秋香怒点唐伯虎》,我们用喜剧的方式处理,加上一些武打,从来没有试过,也是比较不一样的题材啊。”
质疑3:受众局限,多为主妇?
回应:“那只是一般人的印象,要用数据来讲话。”
在对TVB剧负面声音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有网友指责TVB多半迎合师奶口味。对此,陈志云颇为不满,“不是!我们的收视率报告有分年龄、性别,很详细的统计。所谓的师奶,是一般人的感觉和印象,以数据来说话,我们有高学历的人来捧场啊,比如我们地产打理生意题材的,他们会看,再比如《宫心计》这部剧,收视率可以达到36点,一定是全部人都看的,否则不可能那么高。”
“观众看电视除了娱乐之外,还可以得到资讯,这是我们的目的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陈志云多次强调这句话,“观众有所收获,也很重要。我们虽然是商业电视台,但也要承担某种程度上的社会责任。比如我们将要开播的新剧《美丽高解像》,有关青少年吸毒的内容,是一个新尝试,像这种创新,万一收视率不高也没关系,因为现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做教育工作。” ---此帖由show1010在2009-11-16 1:29:32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