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歷史殘存的一個切片,大澳就這樣孑然遺立在繁華都會的背面。架在水面之上的村落,鐵皮搭建的大棚,匯入大海的綿延水道,演繹著時光倒流的往事。它的存在,給了我們一個懷舊的據點。
同行的一車乘客,不消片刻就在村口消失了————雖然多是本地居民。只有三兩個像我這般沒有目的的遊客,在岔路口徘徊許久。或許根本不需要任何答案,跟著感覺走下去就對了。
循著海浪的聲響,走上百米,即見河道。海濱漁村特有的腥鹹的氣息撲面而至。一座塗成藍色的鐵橋橫在岸上,一枚枚彩色的球形燈泡裝飾著鐵橋的斜拉索上。被片成條狀的魚幹掛在河道裡的小船上,站在橋中央,視野開闊,低矮的鐵皮棚屋沿河一溜鋪開,直到消失在視野盡頭。與江南水鄉小橋流水醞釀的溫文爾雅不同的是,在山與海的映襯下,大澳通透得更像裝在玻璃瓶子裡的他鄉異國。
過了橋,有了街市,漸漸熱鬧起來。棚屋背後的不寬敞的街道上是海鮮酒家,蝦醬店,涼茶鋪子。石斑,龍蜊新鮮十足地擺在酒家門口。
繞過街鋪,原汁原味的棚屋區才有真的樂趣。咿咿呀呀的粵曲間或從破舊的收音機裡傳出,阿婆阿伯也會興致高昂地跟上一句。麻將推砌的聲音拌著笑聲響起。有人在看電視裡TVB劇,少年在陽臺上澆灌花木。。。。。。
路邊一座廢棄棚屋,門口的郵箱塞滿了永遠不會拆開的來信。推開門,幾隻野貓驚得四下逃逸,只有忘記時間的鐘,長滿鏽跡的油燈和肆意生長的植物。
在路的盡頭,一幢傳統的中國建築格外醒目,那是關帝廟。在香港,有許多類似的空間讓人覺得似曾相識。中國傳統的許多細節被保留並延續下來。關帝廟裡沒有別人,但可以從頭頂繚繞不絕的香火及關帝雕像,華佗和財神的畫像前新鮮的供品看出這間廟宇的昌盛。關公的“忠義”和“武略”在漁民心裡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從門口能看到海灘上豎著一塊石碑,那裡曾經是內地和香港的分界線。躺在靠海的一張長凳上,憩息片刻,只能聽到大海呼吸的聲音。
回程,在街邊的一家叫SOLO的小鋪停下來。吸引我進門的,其實是音樂。卻見一面別致的親水陽臺,視野好得出奇:漁船與遊艇蕩漾在水裡,青色山巒的背景裡鑲嵌著純白色天主教堂。
華燈將起的時候,起身離開,想起少時看過的港劇《大澳的天空》,寫字樓,基金經理,人心險惡,故鄉,愛情,簡單生活。這些十多年前發生在港劇裡的情節,在此時此地,回憶起來有了別樣的滋味。
大澳,是每個人心裡回不去的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