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上午,我蜷缩在沙发里读了语堂先生的《纪元旦》,《说避暑之益》,《我的戒烟》三篇随笔,这是他的第三篇《当时只当是寻常》里的几篇随笔。因为有些冷,所以我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此时在这纸上写下“蜷缩”,似乎也给了我一种精神上的暖意。
与喜欢读书一样,其实我也喜欢拥有事业的充实感。但是在我家先生眼里,我赫然是游荡在家庭生活边缘的神仙(这个词是昨天我才听到他给予我的评价)。也许是我的精力,最多的用在了读书,电影,和工作上。而对于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我便像待字闺中的姑娘,惶惶的看着母亲的教导。我家先生在忙家务的时候,我通常只是愣愣的站在他身旁。
为人妻子为人母亲,而在这个周末的家里,我也仍旧是手不释书地畅游在文中字里行间的寓意中。家里的空气从昨天就开始有些沉闷,我家那对父子因为他们都放不下的功课而怄气。我的作用,是给予儿子沉重学习压力中一剂清新愉快的释放剂。我一向都认为,只要他尽自己所力去做,就够了。而他父亲却紧张他的每一次考分与名次。然后,我又要去开解儿子的父亲,不需要太紧张太沉重去面对孩子。我真是游离于家庭的神仙?我只是喜欢更自然的做一世人而已罢了。。。
出差的时候,我在火车上看了一部快餐电影,《重庆日照》。电影里所有的背景我都熟悉,因为拍摄的是我的家乡。电影里一位父亲告诉他的朋友说:儿子长大就不是儿子了。。。话未说完,但对于父亲与儿子在生命中的反目,对持,较量,儿子青春期的抗逆,父亲的叹息与无奈,道出无尽幽怨。天下所有的母亲,在这同时存在于自身的两种爱里,如履薄冰。而我,飘离于现实的心的这一头,也同样拽在他父子俩这里。看过这部电影后,才发现这不是属于快餐电影的一类型,其中对于人与人的,人与家庭的,人与社会的,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依旧如中国传统般含蓄温和的表达出民众的忧虑甚至愤怒,其意义远远是时下流行的华丽浮躁的快餐电影所不能及的。
午休过后,我找来美国的一部新片《as good as dead》,中文译名《求死不能》。却遗憾的发现没有字幕,自己的英文水平根本无法不需要字幕的帮助,便警醒自己该继续英文课了。很是期待自己能看没有字幕的原声英文电影。
这个电影名字,使我想起昨晚看的松哥的勾践,在吴国攻入城池之时,不甘言败而要自刎时,陈坤满含泪水跪拜越王:求死何难!为一国民众忍辱负重,才是国君的承担,自己的失败需要自己去承担。
这求死不能的痛苦,与求死何难的淡然,暗合着为生而斗争的渴望,撞击着我们羸弱的却又顽强的心。
该来个结束语了。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正在读的一本书的卷尾语。
回望生命,我常常看到自己如影片的角色般,沉浮于生活。如果回望过去,松哥看到的,又是什么.
 
 
 
 
                                   2010年11月21日晚   于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