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83|回復: 9

[分享] [报道]二十年来最完满的谋杀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30 11:12: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这是号称二十年来最完满的谋杀案
有形容凄惨的受害者
有阴险凶恶的下毒手法
有一个12年光阴也无法抓获的凶手
.....................

在观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一直热泪盈眶,95年我还在北京,这个案件震撼了整个京城.令我十几年后想起来,依然心寒!

法律也许永远也不能抓住那名凶手,不过我依然相信天网恢恢
.....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原题:一部纪录片的诞生—《朱令的12年》

朱宁。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编导。

2005年底,他开始采访、拍摄朱令事件。

2006年底,他的纪录片《朱令的12年》在经过一年的拍摄,修改了40几版之后,终于得以通过审查。

2007年1月22日,《朱令的12年》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首播。

在节目播出前,帮助朱令志愿者对朱宁进行了一次访谈,希望可以了解到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的幕后故事。

Q:请问,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说朱令案的?

A:是1995年底,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清华女生铊中毒的事件。当时有很多传言,就是说那个女孩得了某种无法治愈的怪病。没想到,12年以后,我自己却要作为一名电视台的编导去亲自讲述这个事件。

Q:你是什么时候接受这个采访任务并开始进行拍摄的?当时,你的拍摄初衷是什么?那时候想到会拍这么长时间吗?

A:我是在2005年11—12月间接到台里给的这个任务,因为那时互联网上又出现了有关此事的消息,我们也知道12年来始终有人在关注这个案件,而且《东方时空》当年就做过有关朱令的片子,曾经报道过这件事,很多当事人,包括贝志城和陈震阳,都接受过我们的采访。所以,到了2005年下半年,我们就想继续跟踪一下这个案件,看是不是还有新的内容可以进行报道。

2005年12月,我第一次到了朱家,并着手准备采访和拍摄。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当事人根本联系不上,或者联系上了,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法接受采访,尤其后来《孙维声明》一出现,互联网上对此事的热炒使许多当事人避之惟恐不及,害怕惹火烧身。所以,在联系许多重要当事人未果的情况下,我就决定放弃这个选题。但是,我仍然在关注这个事件,心里的那份牵挂始终放不下,希望自己能为这一家人做点什么。

但是,所谓“山穷水尽,柳岸花明”,奇迹不断会出现在朱令事件中。那时,我想联系陈震阳教授都没有联系上,因为有谣传说,他已经去世了。直到2006年6月,我想去找找陈震阳教授的旧照片,结果跟他过去的一位同事联系上了,通过他才知道,陈教授还健在,并拿到了陈教授的电话号码,很快就联系上了他,于是对陈教授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采访。此后,事情出现转机,我又联系上了贝志城,对他进行了两天的跟踪拍摄和采访。再后来,又遇到了帮助朱令的志愿者,并确定了以志愿者为叙述人的采访角度。我觉得片子终于有戏了,一切变得顺利起来。

但是,在接手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我确实没有想到,拍摄工作会出现那么多复杂的情况,也没有想到会拖这么长时间。

Q:为什么很多当事人不愿意或者不能接受你的采访呢?

A:首先,我理解他们的选择,因为这是一个悬而未决、没有明确说法的案件。这些当事人,他们生活在各自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对自己和周围的人负责,他们担心自己会说错话,他们害怕会伤害到他人,所以,很多人宁愿隐藏身份,做些默默无闻的实际工作。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对于那些同学们,就更可以理解他们的犹豫或者沉默。

另外,我对采访对象的底线就是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所以,我也会尽量配合采访对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保护。

Q:在这一年的拍摄过程中,你拍摄了多少小时的素材?修改了多少遍?你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A:我一共采访了9位当事人,拍摄了40几个小时的素材。这个拍摄量远远大于我们平时制作的片子。因为一般的片子,我们只拍摄5个小时左右的素材就够了。对一个选题进行这么大量的拍摄,朱令案也是绝无仅有的。修改了多少遍?这个我都已经数不清了,大概40几遍吧。为了安全播出,后期制作时,我的大量工作都是在对成片进行删改,不断地删,不断地剪。因为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要对公众负责,对一个尚未有权威结论的事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的态度和立场。

Q:请用五个词来形容你这一整年的拍摄。

A: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说,那就是“吸引”“遗憾”“希望”“沮丧”和“勉强”。

吸引。朱令案对于一个电视台的编导,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好选题。这个事件虽然不具备普遍性,只是个偶然事件,却可以从中折射出十分丰富的内涵和主题,包括亲情、友情、人性的光辉、人性的阴暗。这个事件给人很大的思考空间,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在里面。所以,一开始接手,我就被这个选题吸引住了。



1995年4月28日,朱令父母的一个朋友告知北京职业病研究所可以做铊中毒鉴定,他们收集了朱令的指甲、大块掉落的皮肤以及在1994年12月朱令发病时掉落­——在尼龙运动衫上的头发,并从协和医院收集了血液、尿、脑脊髓等样品,送往北京职业病防治研究所专家陈震阳处进行化验。(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1年2­月-1-9日的报道)

@@
1995年4月28日,由陈震阳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尿液中铊含量275微克/升;脑脊液铊含量263微克/升;血清中铊含量31微克/升;毛发中铊含量53­——2微克/升;指甲中铊含量22824微克/升(北京地区人群尿中铊含量为0—5微克/升)。”

据此,陈震阳认定朱令病因缘于铊中毒,且是两次中毒,不是自杀就是他杀。陈震阳告诉朱明新,铊盐无色无味,“搁在面包里都察觉不出来”。(来源:《新民周刊》2­——006年1月18日的报道)

当陈震阳先生看到频谱仪打到尽头时,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体内会有這么多铊?绝对在1个致死量以上!”
陈震阳很负责地将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同时找了一个女同事帮忙,将两付样品比着做,结果朱令那付仍是强阳性,而女同事的则是阴性。“我在写报告的时候,心情很沉重­——。这是中毒案!人命关天,毒从哪来?這种急性铊中毒一般极可能是一次大剂量地呑食。”


1995年4月28日晚,接到陈震阳的报告后,协和医院和朱令家属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解药普鲁士蓝化学剂。协和开始用普鲁士蓝化学剂排毒,一个月后朱令体­——内的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的症状消失,然而严重的后遗症却将和她相伴终生
.............................

但靠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的帮助,吴承之(朱令爸爸)找到了普鲁士蓝。原以为药费很贵的吴承之怀揣20­——00多块钱。结果买了一小箱,10瓶仅用40多元,合计一瓶4元多。朱令服用之后,病情立刻得到控制,逐渐稳定,开始好转。在协和的总计治疗费50多万元,­“真正的救命药仅需40多元。”吴承之的语气里充满无奈。(来源:《法——制早报》2006年1月22日的报道)





遗憾。虽然这个选题很有吸引力,但是后来很多当事人都联系不上或者不能接受采访,使我一筹莫展。说心里话,我真的很想尽我所能去为这困难中的家庭做点什么,帮帮他们,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角度,报道也是徒劳的,我又何必再去触动两位老人本已平静的生活呢?考虑再三,我后来还是遗憾地决定暂时放一放。

希望。虽然暂时搁置了,但是,我始终都在关注这个事件,也在为采访做着资料上的准备。直到夏天来的时候,我又联系上了一些重要的采访对象,又看到了希望,觉得这个片子有戏了,那时真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沮丧。后来发生了采访素材不能使用,改变采访角度的事椋?善?纸?辛舜罅康纳靖模?歉龉?倘肥盗钊朔浅M纯啵?浅>谏ァ?

勉强。经过无数次的删改和剪辑,现在片子终于通过审查可以安全播出了。不过,这个成片还是很勉强的。首先是我自身知识、经验和阅历的局限,另外,片子的采访也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制约,比如无法采访到很多重要的当事人,还有播出条件的限制,很多内容和主题都无法充分地表达。所以,从纪录片的角度,这并不是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但是,当这个片子呈现给观众的时候,如果它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它就是有价值的。

Q:我知道,有很多家电视台的记者都曾经来朱家拍摄过,但是后来又都相继放弃,你也在拍摄过程中遭遇到这么多的困难,那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还会拍摄朱令案吗?

A:当然会。其实,当初接手这个选题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到会坚持这么久,可是,一旦进入到这个事件中,我就再也放不下。其实这个事件本身并不特别,但是,它触动到了我心灵中最柔弱的地方。之所以再次下决心做这个题材,是那天看到了帮助朱令的志愿者,他们深深地打动了我。说实话,不负责任地在网上发几句牢骚太容易了,可是真的肯在现实生活中做点事情的人又有几个呢?所以,那天当一位志愿者欣然同意接受我的采访,我就决定重新拾起这个选题,从志愿者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新的解读!

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今后,我还会继续关注朱令,在需要的时候,还会跟踪拍摄,用我的镜头去记录真相,呈现真相,解读真相。

Q:很多帮助朱令的人都是在网络上凝聚起来的,人们把这个群体叫做网友。后来,是你第一次赋予这个群体以“志愿者”这个光荣的称号。你怎么解读志愿者在朱令事件中的作用和意义?

A:志愿者这个群体出现在朱令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朱令案的转机,同时,对于千千万万像朱令一样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转机,甚至对于整个中国社会,都是一个转机。志愿者是我们这个社会在走向更加民主、更加进步、更加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的鲜活力量。志愿者不仅给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带去生活的希望和心灵的慰籍,使无助的人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和情义,同时也对事件向前推进发挥着实际作用。志愿者这个群体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心也得到了净化,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相信,志愿者们能够通过他们的努力创造奇迹。

Q:请你谈一谈你的采访对象吧。你如何理解他们?

A:每次在采访朱阿姨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的平静甚至麻木。我理解哀莫大于心死,她经过这么多年的苦痛,也许只有这种心态才能使她顽强地支撑。吴叔叔倒是个乐天派,但是,这个乐天派却也有让我动容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在采访中问他,“为什么贝志城拿来网上求助反馈回来的信件时,你们家属没有对医院坚持要求去做铊中毒检测?”本来在问这个问题前,吴叔叔还是面带笑容的,但是,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他的笑容消失了,他停顿了一会儿,眼圈红了。他告诉我,当时看到令令疼得死去活来,那么痛苦,他们感到特别无措,就是想让医生赶紧想办法去救她,不要让孩子这么遭罪。说完这话,他的眼里满是泪水。

贝志城也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他具有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他的存在使这个事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从当年积极推动互联网救助,坚持己见,揭开病情真相的倔强男孩,到11年后再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掀起互联网缉凶热潮的私企老板,他每一次都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他已经成为朱令事件的一个灵魂人物,也是所有帮助朱令志愿者的一杆旗帜。可以说,贝志城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陈震阳教授也是朱令案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是一位非常正直、善良、优秀、敬业的学者。我觉得用再多的溢美之辞去形容他都不过分。12年前,他通过科学、严谨的检测得出朱令两次中毒的结论,12年后,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面对镜头,更是勇敢地说出他作为一个研究铊毒的医学专家对这个案件的认识————99. 9%他杀。

Q:纪录片的本质是发掘和还原事实真相,作为这部片子的导演,你最后找到事实真相了吗?

A:纪录片的真相与一般人所理解的真相是不同的。纪录片要通过独特的角度和大量的细节去记录真相,呈现真相,解读真相。我们不是要关注事件本身,而是要关注人本身,要表现人性。我要传递的是事件中的每个人对事件的反应,通过他们的反应,来呈现人性的不同侧面。比如,我采访志愿者,是希望能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解读这个事件。这些普通人的参与可以打动观众,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我希望解读他们关注这个事件背后的原因,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并记录志愿者是如何改变和推动这个事件的。

我采访朱令的同学,从他们的经历可以发掘出更深刻的主题。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聚集到北京,聚集到清华,组成一个集体。他们原本要在五年的时间里共同学习、生活、成长,走过一段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但是,一个突发事件彻底地改变了他们这个集体————一位同学中毒遇害,另一位同学成为犯罪嫌疑人。这个事件,对于那些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无疑是个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深刻地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现在,事情过了这么多年,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们如何重新看待那段往事?这个事件对他们的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价值?他们在过去这些年里都做了什么?这些都是我想关注的。我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在经受考验————人性、自我、友情、爱情……“痛苦”这个词太薄,对他们远远不够。青春本是人一生中最蓬勃、最激扬、最闪亮的一段美好时光,但是,对于朱令的同学,他们的青春却是如此残酷。

Q:在这一年的拍摄过程中,哪些时刻或者镜头使你感动或者震撼?

A:最让我感动的是,朱阿姨带着朱令在小花园里做伸展运动。还有陈震阳教授在对我讲述铊毒对朱令的侵害时,他说,“她的神经被摧毁了,被彻底摧毁了!”我当时听到他讲关于铊毒给人体带来的疼痛时,我自己就感到特别疼痛,我想象不出那是一种怎样的疼痛,这种感觉抓住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还有一些时刻没有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但是却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其实,朱令事件也深深地改变了我。每个卷入其中的人都在被改变,我们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事件。这是我们所怀有的美好愿望罢!




更多详情

http://post-js.baidu.com/f?kw=%D6%EC%C1%EE

http://post-js.baidu.com/f?kz=167655732


朱令案件日程记录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eliteofzhuling/browse_thread/thread/caf2579429edb9cb?hl=zh-CN




---此帖由午夜兰花在2007-1-30 11:48:25编辑
 樓主| 發表於 2007-1-30 11:28:30 | 顯示全部樓層

Re:

更多网络信息

http://woodinwind.wordpress.com/




法制的悲哀——清华铊案十一年祭
[2006-06-06] Today南郭吹竽

当年清华铊案也曾闹得沸沸扬扬,但因为犯罪嫌疑人的特殊背景,司法机关竟也拿她没法,任世人看其笑话。
请看网友揭露:“1997 年,孙维曾被北京市公安局14处刑拘8小时,供认了全部犯罪事实以及作案经过。”“事情暴露后,公安机关介入,孙维是唯一的被拘审的人,她的供词早就被存 档了,并且当时的主管机构为此特别向包括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办、中办等最高行政机关以及有关领导以书面形式详细汇报了。这份文件,上面的用词非常准确,都 没有用‘推断’这样的字眼来粉饰,直接说明孙维对其所实施的投毒行为供认不讳,并交代了犯罪事实。”该网友还说:我亲眼看到白纸黑字在国家文件上写着: “孙维对其所实施的下毒行为供认不讳,并交代了过程 和细节……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司法鉴定部门未能从采集的物品中提取到铊元素及其残余,故无法形成对孙维口供的证据支持……因此,公安机关决定终止案件调 查。”
此说真实度如何?笔者也不敢妄断,但有嫌疑人本人[孙维声明]可作印证:“1998年8月26日公安机关宣布解除对我的嫌疑,在14处 领导和主要办案人员都在场的情况下,我再次提出要求对我进行测谎,被立即拒绝,说‘没有必要了。’”孙女士这声明确实令人费解了:既然宣布解除嫌疑,当了 近一年的“犯罪嫌疑人”的孙女士应当当即要求14处还她清白才对,为什么竟是要求对自己进行测谎(并且是再次要求)?这岂不是自取其辱吗?看来合理的解释 只有一个,那就是孙女士先前确实作过对自己不利的供述,事后想用测谎的技术手段予以推翻,而公安方面则断然拒绝,也就是维持了供词的有效性。
看来孙女士在铊毒案中被拘留时是作了有罪供述的了,但由于孙家族势力的介入,最高领导发话,公安只好遵命放人。所谓“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司法鉴定部门未能 从采集的物品中提取到铊元素及其残余,故无法 形成对孙维口供的证据支持”者,不过是托词,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警方,尤其是北京公安绝不会如此低能。
本案从立案到孙被刑拘足有两年时间,被认定为嫌疑人的只有孙一人(到今天仍是),警方真的会提取不到铊元素及其残余吗?如果除了口供没有其他证据,那孙 作口供之前的两年内警方是凭什么那么有把握不把其他人纳入调查范围,只铁定的怀疑认定孙小姐一人呢?并且竟敢吃了豹子胆似的对孙小姐实行刑拘呢?看来除了 供词,其他证据肯定是有的,但不能说出来,如果摆出来与供词相互印证就无法“疑罪从无”而是铁案一件,就无法实现释放孙女士而落实领导的意图了。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我等网民虽然不忿也只有认了:谁叫法律是这样写的呢?遵纪守法可是俺小民的头等义务,不然,是有大刑侍候的。
可孙女士偏偏要得了便宜又卖乖,也许是“疑罪从无”的滋味也不好受吧?(所谓“疑罪从无”就是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你犯罪,但因为证据达不到法律规定的证明程度,而按无罪处理。)于十一年后,终于忍不住跳出来洗刷自己了。而网友积压十多年的愤懑也随之喷薄而出。
正如有网友质问道:“如果孙w是冤枉的,那么她为什么不出来控告曝光的媒体,为什么不控告你的学校不发给你毕业证书,不让你出国?以你们家的势力,你是 可以站出来说自己是冤枉的。可以,你没有,你只不过在网络上面发了一个漏洞百出的文章。这个让我对你的行为表示了怀疑。 ……如果那个事情确实不是你做的,那么你可以拿回你的清华大学毕业证书,特别是你的清白名声,你那些老同学对你的尊敬,解除你那些朋友们对你的怀疑,维持 司法的公正,捍卫自己的家庭……最后你就是一个受十年冤枉的名人!!!”
双方网上大战,事件的影响已不限于个案,这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可以 说是对中国司法制度的拷问,中国司法的标杆。当局的处理关系重大,处理恰当,则可以有效的挽回民心;再搞刑不上大夫(包括大夫的亲属)那一套,只能使民众 进一步丧失对政府的已经有限的信心。事情的性质已不再是一个公民个体的冤屈,而是D将向世人宣示准备建立一个如何的体制社会。ZG政府自己向世人所宣示的 “依法治国”、“在适用法律上人人平等”究竟有几分真诚?!
11年后的今天,大家到这里来呐喊,已经不单纯是为了一个受害人的悲惨生活现状和 一桩未破的凶案(事实上,这样的案子已经很多很多,每天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来到这里,更是为那凶杀背后的黑暗所震怒,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忧虑,为我们的 未来感到不安。所以,我们不仅为朱L喊冤,希望她和她的家人得到公正的待遇,同时,我们更是为了纠正一种错置,为了还原一个公正秩序,为了维护这个国家法 律的尊严和阶层的平等 。
如果说孙W是坏,是因为她嫉妒和人性的凶残丑陋,残害了自己的同学。但是更坏的还不是她,而是她的家人,那些为她的犯罪提供保护伞的人。明知其有罪,却利用自己的职权,干预司法程序,破坏社会公正秩序,这难道不是一 种更大的犯罪吗?
孙W害人,只害了一个朱L,但是,职权犯罪,强奸司法,却是毁了一个国家的秩序,伤害 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
毋庸讳言,笔者倾向于认为孙投毒的嫌疑。当年案发之时,其保护伞赫赫威势,只用于保护其孙女逃避法律追究。孙主席不会不知道,如果真的不是自己孙女犯 罪,最好的做法就是要求公安侦破本案。 案件不破,孙女士决不能真正洗白,也就无法彻底堵住天下悠悠苍生之口,孙小姐将一生都要面对舆论的拷问与审判。如果孙主席有此姿态,依首都公安的本事,案 情自不难水落石出。即使退一万步说,公安再不济,查不出真凶,也会在侦查中查出孙小姐无罪的有力证据。孙家殊不出此,而是动用政治势力草草封案放人,强行 封锁媒体,压制不同声音,只能说他们孙家是做贼心虚,对谁是凶手早已心知肚明。不要总认为中国人民素质低,单凭你孙家这一手,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你家 公主就是凶手!
因此也就不值得奇怪的了,以孙家的权势,竟然忍下了清华大学的刁难。据小子所知,一些因欠下费用而被学校扣下毕业证的农家子, 也敢把学校告上法庭。清华敢于刁难主席家“公主”,若无过硬把柄,岂不是吃了豹子胆?而孙家居然不敢吱声,正说明了他们有不敢触及的顾忌。——那除了彼此 心照不宣的铊投毒案还会有什么呢?!
朱L小姐碍了谁了?只是比别人优秀一点,就被人残酷剥夺了生存 权(如果有人争辩说朱小姐还有生存权,恕笔者愚昧,又要有劳你“喉舌”的启蒙了)?难道说权贵阶层的生存权高于平民的生存权?权势者可以任意杀人而不用负 任何法律后果?所谓“中国人民的生存权”竟是假的?!

至于有人说,怕是时间久远,找不到使凶手伏法的证据了。笔者认为:此乃书生之见。笔者相信,除了孙小姐的供述外,本案肯定还有绝对过硬的证据(虽然公安 现在还不肯把它拿出来)。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哪个吃了豹子胆敢在孙小姐的刑拘证上签字?有道是缚虎容易放虎难,谁能应付得了这个篓子?在中国,孙志刚可 以死在收容站,而任何人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都不敢让孙小姐受半点委屈。

正如友网有所说,我们的能力有限,只不过是把一根稻草放上骆驼的背上,但千万根稻草不停的放上去,就会有压断这丑陋骆驼脊梁的一天。——是否如此,得看历史的检验了。

---此回复由午夜兰花在2007-1-30 11:40:36编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30 11:43:24 | 顯示全部樓層

Re:

其实法律只是一个约束工具!法网也用永远要比罪恶小。
而心灵的枷锁却可以在无形中跟随犯罪人的一生!万事带不走惟有业随身也是这个道理吧!
花姐,要过年了,说一点轻松的好吗!
我上论坛也是想换换脑子!拜托!!!!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1-30 11:55:43 | 顯示全部樓層

Re:


木啊,正常人都想换换,可这世界不正常的人不少啊

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悲哀是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记得曾有人说,朱令用自己的一条命,为中国普及了一个医学常识
铊中毒的基本症状和解救办法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又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两名学生因为被同学投毒而铊中毒,和朱令案不同的是,这次投毒者亲自把中毒同学送到医院并承认了投毒­——事实。因为抢救及时,两人在两周后彻底恢复。

注: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为何谋害两位同学呢?江林告诉记者:“这­——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相信开庭后就会水落石出。我认为我的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对不起他的地方,对他的罪行我不可理解,过去我们还是好朋友。”“从何时起你­与-王-晓龙的关系较好,何时又有所疏远呢?”记者问。“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们关系较好,是他主动与我要好的。后来由于功课忙,同学间说话渐少,可我也没有特意­不理-他呀-。”

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那么好,现在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江林讲,他从1997年5月初感到身体不­——适,到5月15日病情加重。17日,王晓龙见其痛状,主动“打的”将他送到中日友好医院。据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的大夫高捷透露,王晓龙陪江林来医院后,着急­地告诉她:“我的同学中毒了,赶快抢救,需用硫代硫酸钠和普鲁士兰这种药。”高大夫警觉地问:“你怎么知道他中毒了?你怎么知道这种药?没有鉴定前我们不能用药­。”在这种情况下,王被迫承认他给江投了60毫克的铊毒。此前还经过精确计算,60毫克死不了人。王边掏身上的钱边求大夫道:“您只要能救活他,叫我怎么样都行­。”并表示十分后悔。他问高大夫:“我该怎办?”“你只有去自首。”高大夫指出,同时将此事报告了医院保卫处,保卫处通知了校方。5月18日,王被公安局扣押。­1998年7月,海淀区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王晓龙被以间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来源:《中国妇女报》1998年3月的报道)


---此回复由午夜兰花在2007-1-30 12:00:28编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30 12:27:20 | 顯示全部樓層

Re:

95年的事,自己当时一点都不知道

她很顽强,超过致死剂量那么多还活下来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31 09:06:26 | 顯示全部樓層

Re:

既然这个世界不正常的人多,那么我们就普及一下中毒常识。
我做了一张比较大的表,但是贴不上。论坛好像没有复制Excel标的功能。那就先用切图凑合一下吧!因为是切图所以没写全!
还有精神神经系统和呼吸循环系统的特征,我改天再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31 09:56:01 | 顯示全部樓層

Re:

花姐,我开始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简直太吃惊了!12年了,凶手依然逍遥法外。看到一个曾经笑容灿烂才华横溢的女孩现在面无表情,连基本生活都要年迈的父母帮忙,不知道凶手晚上睡的可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2-2 12:42:12 | 顯示全部樓層

Re:

真是太不可思异了,我没想到那个女孩真是坚强啊,那个坏人真是可恶啊,我看到这个新闻简直不敢相信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2-3 09:38:14 | 顯示全部樓層

Re:

这个案件每隔几年就会由那个受害女孩的同学在网络上发布一轮,为的就是大家尽管对抓获凶手不报太大希望,但都一致的,明确的要那个凶手明白的知道,她的罪恶永远都不会为时间所磨灭!
对此,我特别支持!


端木啊,你那表是普通毒品的,这里面凶手用的毒品,人服用以后,几天内,无任何症状,然后就是肚子痛,掉头发.显示毒性已经发作............
这是一个21岁女孩用命换来的经验,咱可要牢牢记住啊,要不都对不起她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2-4 22:34:13 | 顯示全部樓層

Re:

不是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吗?我看是又疏又漏了。也难怪这么多人喜欢使用私刑,而不是使用公刑了。姓孙的都溜到国外了,就算现在有确实证据证明是孙下的毒,那又如何,引渡她回国领刑,可能吗?一边白日梦去。
听端木提一提,又想起一个郁闷的事:上年某地的那些那着纳税人的钱的公务员们,放着这么多高价炒卖车票的人不抓,偏偏去抓一个为自己同学买票只收取5块钱手续费的贫困学生,真是应验了一句话:柿子也挑软的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