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02|回復: 3

[原創] [原创]影评《换子疑云》《朗读者》以及《美国式犯罪》蒙昧三部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6-28 21:0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间隔地看了三本电影:《换子疑云》、《朗读者》以及《美国式犯罪》。居然每一个都是真的。

好像扯住一匹白布的头,其他的就突突突地展开来。岁月辗转,情节推进,镜头的诗化、缓慢与冷静,局促中浪漫的浴缸,碎花裙曝光的阳光,谁窥见残忍蛰伏已久。每本电影里都有一场审判。是受害人,是被告,而旁观者亦同罪。其中,《换子疑云》无疑是最光明的,因为有人沉睡有人清醒,至少牧师的那一个广播口从未被堵塞。而《朗读者》中的迈克终究借女儿与自我达成了和解,一整代的德国人在自我拷问后,毕竟是走过来了。《美国式犯罪》呢?“我们没有错”。

群体性的蒙昧,是非真假从来不是社会运转的齿轮。
合群是褒义,还是贬义?
肃起,警惕的环顾,想辨清四周而不能。
经济——政府——媒体——他人——你我,渠道环环相扣。
天平倾向的,不是价值之重,而是人群之重。
究竟什么是你的决定、你的选择、你的责任?
挣扎者满身问号。

“what would you do?”汉娜质问的刹那,我同那个法官一起呆了一瞬。电影中的法律系教授说,合法的依据是事情发生时期的法律,而非现在的法律。当人们醒来,发现要为梦中的恶行受惩,谁来找出梦中的规则?
Is that narrow?  Yes,the law is narrow。
8000人曾在奥斯威辛工作过,只有19人被判有罪,仅有6人被判谋杀。
杀人工厂井然有序。

Mrs.Colin听完病友的忠告,尽量忍让地面对精神医生,表现得冷静、中庸,然后呢?早已写完的诊断,任凭她怎么说,都被认定为混乱。她肥沃的双唇,也由于淌了过多的泪水而微微皱缩。
妈妈认不得自己的孩子。
当事实被一个又一个的权威否定,事实也许就是谎言。三人成虎的闹剧,常常在政治游戏中竞逐奥斯卡。

Sylvia的父母怕是天底下最乐观的美国人,將女儿交托给陌生人后日日嘉年华。而Sylvia的妹妹每天和虐待姐姐的人相拥而睡。亲人尚冷漠至此,哪里有立场去责备天天听到惨叫而不想管闲事的邻居?
个体是可耻的。
是的,每个人都需要多数人、群体、社会的肯定。这个肯定可以是要一份体面的伴侣、体面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也可以如同John將周围的小孩带进地下室虐待Sylvia一般——仅仅不愿做一个胆小鬼。

没有错,我只不过做我的工作。
没有错,妈妈只不过给她上一课。
没有错,那个女人只不过疯了。
集体昏睡片刻,我们失去了什么?只是一个Sylvia?或是加利福尼亚农场的一群孩子?还是奥斯威辛的400万营员们?
1928年,1947年,1965年。人性穿越时空,善恶相通。

有前辈规劝:不能改变大环境,就改变自己。“适应”是大环境慷慨的贿赂,而“妥协”是为防成为Loser的紧急表态。
工作上,做好市场需挖掘多数人的取向。生活中,加入圈子方能感知安全。
也许抽空俯仰一下,才好关闭五官七窍,重又潜入世俗细琐中。
然,你到底敢不敢?
自我的悼文又添一篇。
發表於 2009-6-29 08:45:37 | 顯示全部樓層

Re:

呵呵,沙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6-29 13:41:31 | 顯示全部樓層

Re:

来欣赏一下大作。O(∩_∩)O~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6-30 19:49:11 | 顯示全部樓層

Re:

顶~~~LZ真用功啊·~~~
继续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