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我的刀》是以色列作家大衛。格羅斯曼寫的一本書。似乎在格羅斯曼的思維裡,愛與刀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係。書名引用自卡夫卡的一句名言:愛是將你這把刀扎入我的靈魂中。
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深深感到一個畢生都在與宗教戰爭作鬥爭的以色列作家,充滿傷痕的心。愛在刀鋒間回轉,除卻溫柔,是烈烈的悲壯。
做我的刀,真愛在處於戰爭之痛的人們眼裡,少了平和的愜意,卻擁有一個如魔幻般的誓言。
但我因此而尊敬格羅斯曼。
最近看到一篇關於台灣文案天后李欣頻的報導。她在7年時間寫了26本書。我喜歡她為台灣誠品書店舊書拍賣會寫的文案:
               “過期的菠蘿罐頭,不過期的食慾,
         
                過期的底片,不過期的創作欲,
 
                過期的《Play boy》,不過期的性慾,
 
                過期的舊書,不過期的求知慾。”
 
她的視角很獨特,一部電影一本書,她以作家,廣告人以及老師的三重身份去解讀。但誰又可以想像,李欣頻在童年以及青春期,是那樣的叛逆和任性,她稱自己是曾經的小太妹。直到高中時遇到國文老師甘訓賓,排斥眾議激勵小太妹正視自己,而徹底改變她的人生。7年寫出26本書,當與甘老師相隔天堂,李欣頻說:其實我寫書,是給我老師看。那一刻,我明白,甘老師就是扎入文案天后靈魂里的那份愛。
如果一定要用刀來注解,那麼愛是使自己痛并快樂著的源泉,在我們多難的人生里。
最近我寫了很多與松哥作品無關的文字,停止了很長時間,我無法寫出新的劇評。在現實中我總是分身乏術。無法擁有時間去沉醉在幾十集的電視劇里,儘管我更願意在劇中與松哥相聚,去體會在劇中松哥與我近在咫尺的感覺。但我依舊願意在論壇里寫,哪怕是生活中一丁點豁然與憂傷。我知道,扎入我心的這把刀,使我成功變身為兩面人,白天混跡職場的現實,黑夜浪跡心靈之盛典。
某一點,我跟李欣頻一樣。我寫,為君看。
上周是世界讀書日,買進了幾本書。村上春樹系列,張愛玲系列,
唐詩宋詞解析,在一本《柑橘與檸檬啊》的扉頁上,有這樣一句話:
童年是人們惟一可以公開見面的地方。
 “然而,如果我們夠幸運,能找到這個做我的刀的對手,就能成為真正的自己。”這句話同樣來自格羅斯曼,卻被我此時所擁有的欣喜印證。
   謝謝你,松哥。
---此帖由Lena在2010-5-7 23:14:55编辑 |